正文 第91章 走進寧夏固原博物館(3 / 3)

來到古墓館,感受到的是曆史文化的另一種風格再現形式。古墓館為仿古建築,外形建築是由長廊與方亭相銜接而成,內有按1:1比例複原的在固原境內發掘且具有代表性的9座墓葬,依次為固原中河西周墓、彭堡春秋戰國墓、彭陽新集北魏墓、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隋史射勿墓、唐梁元珍墓、西吉北宋磚雕孝子故事墓、固原城郊元代墓。當您走進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墓葬,感受到不同地位和經濟條件、不同社會時期的喪葬文化習俗,了解了各個曆史時期墓葬結構形製的異同時,如同品味館藏文物一樣,同樣會產生一種深遠厚重的曆史感。

徜徉於石刻館,“回”字形仿古建築,不僅是一處獨立的仿古建築,而且是與主樓映襯相諧的人文景觀。它既不同於文物展覽大廳,也不同於古墓館,是集曆史記載、史料價值、書法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石刻館。仿古建築與這些精美的藝術品相映生輝,又是另一種古文化藝術層麵,另一種觀賞情趣和境界。館內集中有序地儲存並鑲嵌了唐代至明清時期的各類石刻、碑刻百餘件,以明清時期最多。主要有宋代東山寨修城記,清代著名書法家吳大澂的三關口車路碑記,董福祥神道碑和故裏碑,重修固原城碑記及豁免派買糧碑等碑中上佳之作。漫步在“回”字形長廊,您不僅能欣賞造詣極高的書法藝術品,而且還能尋覓凝固在這些石刻上的曆史。這些由各類字體撰著而成的碑刻,都在無聲地書寫著固原曆史的前天和昨天。

作為與建築和文物和諧相處的鍾亭,也是本館的一道風景。在它身上能讀到其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佛鍾是佛教傳入我國以後的產物。鐵鍾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上麵鑄有各種圖案及銘文436字。內容為民眾祝願皇帝、祈盼民安、歌頌重臣、宣揚佛法及捐助人的姓名和官職。它不僅是一件極具曆史價值的文物,更是鑄就了一段故事。明代陝西三邊總製駐節固原,當時固原的鍾鼓樓除了它的軍事作用之外,也是固原城內的一大景觀。駐足於鍾亭,您若追溯曆史,似乎還能聽到那暮鼓晨鍾的悠遠音韻。

最後,別忘了民族團結寶鼎,它象征著固原的悠久曆史和古老文化,位於博物館前院正中,為青銅鑄就,高3.86米,直徑4.6米,重6.8噸,氣勢宏偉,莊重古樸,與博物館整體建築渾然一體。這是2004年固原博物館二十周年館慶之際,自治區人民政府監製鑄造,時任自治區主席馬啟智親自撰文。頌揚祖國繁榮昌盛,發展新型民族關係,祈盼各民族團結一致,共同進步繁榮。

曆史文物是以往社會留下來的遺存,是曆史發展進程的見證,固原博物館不僅是古代文明的一個載體,也是固原燦爛輝煌過去的再現和延伸。當您在博物館進行集瀏覽、欣賞、知識擷取與情感熏陶於一身的文化漫步時,不難感受、體驗到固原昔日的風采。固原出土的這些地下文物所涵蓋的中亞乃至西方文化表明,固原的曆史文化不僅呈多元狀,而且交流融會的程度很高。作為展示固原古代文明的窗口,不僅是為了向人們再現那些已逝的輝煌,更重要的是以其豐富的藏品為媒介,通過對昔日輝煌的展示,讓人們回顧曆史、了解曆史,在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和精神啟迪中激發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