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走進寧夏固原博物館(2 / 3)

沿著絲綢古道而行,身臨其境探訪引人遐思的長城、古堡、烽燧、關隘,欣賞藝術薈萃的石窟、佛龕。隨著中西文化交流和佛教藝術在固原的興起與發展,被日本佛教考察團譽為“寧夏的敦煌”的須彌山石窟得以開鑿,一尊尊造像各具神態,證實了當時佛教在這裏的興盛程度。追尋中西文化交流的足跡,1400多年前波斯向北魏王朝進獻獅子的情景描繪,形神俱在,反映了中國與波斯的友好往來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彭陽北魏新集墓封土堆下出土的土築房屋模型,是仿製墓主人生前的居所來營造,主要用於陪葬,它是用另一種形式來體現主人生前的身份,目前是我國同期考古發現中僅見的一例,有助於對這一時期墓葬形製的研究和認識。同時,胡人造像及各種類型的陶俑,被繪製成波斯式樣的魚鱗甲狀武士俑,還有國之瑰寶北魏漆棺畫等,都是北朝時期絲綢之路帶來的域外文化藝術與華夏藝術相融會的結晶。由237個各類陶俑組成的北周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原州刺史李賢夫婦合葬墓中出土的李賢生前出行儀仗場麵,再現了李賢當年顯赫的地位。這個龐大的儀衛陣容,是其宮室生活的一個縮影,特別引人注目的鎮館之寶鎏金銀瓶和凸釘玻璃碗,曾在日本巡回展出時被視為兩隻“眼睛”,轟動日本。鎏金銀瓶是波斯薩珊王朝時期的手工藝製品,是古代波斯王朝專門飲用葡萄酒的器具,造型精美,工藝精湛,具有薩珊風格的中亞製品。無論是其工藝水準,還是表現內容,在世界範圍內現存的薩珊係列器具中,都是絕無僅有的珍品。還有李賢妻子生前所佩戴的一枚金戒指,寶石上微雕一裸體人物手執弧形花環,同為異域之物。這些精品在絲綢之路重鎮固原的發現,再現的是南北朝時期以來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貿易等的不斷往來和絲路重鎮固原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李賢是馳騁絲路的北周權臣,對保護絲路的安全暢通起過重要作用,死後皇帝親臨吊唁,並追贈官職;妻子吳輝生前為宇文泰照顧扶養了兩個兒子,因此宇文泰對李賢夫妻非常感激和器重。宇文泰掌握了大權以後,經常到李賢家看望他們,最後也給吳輝賜姓宇文氏。

漫步最後一個展廳,你看到的是“昭武九姓”家族在固原及其落籍。他們是操縱著國際商貿活動,對於中西文化的溝通、交流起過至關重要作用的粟特人,來自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粟特地區,擅於經商,自北朝初到隋唐時期,通過漫長的絲綢之路,往返於中亞與中國之間,不但在中原經商做官,而且落籍固原。固原發掘的史姓墓地是我們在中國首次發現的粟特人墓群,這一墓葬群的發現,使原州與西域的密切關係獲得了證實。而出土的文物豐富了我們對於流寓中國的中亞粟特人的認識。反映了唐代對外開放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程度。這對於固原來說,是悠久的歲月描繪出來的一幅幅多元文化融會的曆史畫卷。遙遠而漫長的絲綢之路聯係了東西方文明,使遠隔萬水千山的人民相互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