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走進寧夏固原博物館(1 / 3)

黃麗榮

固原博物館坐落在固原市原州區西城路,1983年建立,是集文物收藏、宣傳教育、展示服務、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國家一級風險防範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固原博物館是固原悠久曆史文化的濃縮見證和貯存區域燦爛文物的載體,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23件(組),二、三級文物件5738件(組),其中北魏漆棺畫、鎏金銀瓶、玻璃碗為國之瑰寶。特別是通過絲綢之路流傳到中國的中亞風格的器物鎏金銀瓶,精美絕倫,獨一無二,為稀世珍品,堪稱“鎮館之寶”。藏品風格獨特、精品薈萃。以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春秋戰國時期的“北方係青銅器”、北朝至隋唐間的絲路器物、南郊隋唐中亞粟特人史氏墓地出土品等聞名遐邇。館內陳列大樓為仿唐建築,格局宏偉,與古墓館、石刻館、民族團結寶鼎、鍾亭等構成建築群,共同承載和儲存著記載固原幾千年來的各種曆史文物和文化符號,是固原曆史與文化的縮影。同時,也是人們了解固原曆史與文化的窗口。

陳列大樓內由“固原古代文明”基本陳列和“絲綢之路在固原”專題陳列兩大部分組成,也是固原博物館文物最精萃的展廳。

隨著文物陳列的順序,步入“固原古代文明”陳列廳,漫步數千年的文化長廊,去感受早期曆史文明在固原的發展經曆,將會帶您進入一個遙遠的古代:這裏展出的是固原境內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骨器、玉器、陶器、瓷器、石器、青銅器、銅鏡以及金銀器等8個陳列單元的500餘件展品,其中有6000年前的精品四孔玉器和偏口彩陶罐,展示的是人類早期曆史文明進程的輝煌曆史。青銅器文明,是另一種文化類型,原州區中河西周車馬坑,反映西周早期社會曆史文化文明,西周文化已經逾越隴山(六盤山),西周統治的勢力範圍覆蓋了寧夏南部固原。具有北方係青銅器特征的戰國車馬飾件、兵器、動物紋牌飾的出土使固原成為研究“北方係青銅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區域。一件子母豹透雕銅牌飾,不僅是古代人民工藝技巧高超的見證,而且包含了人民寄情於物、追求親和友愛的美好願望。這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真切感人的藝術形象,傾注了早期遊牧人對動物的深厚感情,充分印證了藝術來源於生活,特別是各種浮雕和透雕的青銅帶飾最具代表性,表現出了濃鬱的地方特色。性能優良的銅柄鐵劍,是一種全新的武器,在當時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當您目睹這些珍貴文物,一種鄉土情懷、地域情結,乃至愛國主義情感便會油然而生。在追溯固原悠久曆史、多元文化繁榮的同時,能從更深曆史文化背景上認識和體悟它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從而獲得一種全方位的感受:曆史上的多民族共同創造了固原多元文化,“固原古代文明”所展示的是曆史上固原的民族活動和發展過程。陳列的文物透視了固原悠久的曆史,豐厚的文化。它是寧夏輝煌的古老文明的組成部分。

當你了解了固原曆史文化的概貌,再進入“絲綢之路在固原”專題陳列廳,2000年前開通的一條自古都長安,連接歐亞大路的絲綢之路便展現在你的眼前。固原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路,是關中通往河西的咽喉要塞。公元前114年,漢武帝為加強西北邊地軍事防禦,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即固原古城,因其處於絲綢之路必經之孔道,又為城池險固的軍事要塞,有“高平第一城”之稱。以後,曆代不斷加修,明代形成了“回”字形的內外兩道城,並將外城加修為磚包城。城上有角樓、炮台、車道以及城垛(俗稱女兒牆),周圍有護城河。這樣便形成一座能攻能守的邊關型古城,也成為固原建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這座規模宏大的磚包城雄據原州,享譽北方,成為明清以來西北的名城。城的出現,是中華文明曆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之一。城牆是曆史的產物,其發展過程真實地記載了曆史文化的變遷。固原城(高平城)的修築,同樣顯示了固原地域文明的進程和悠久的曆史。固原古城自古就是關中通往塞外的要道和軍事重鎮,卻由於曆史的原因被毀壞。而展館內複原的固原古城模型,展示著當年固原古城的雄姿,它是固原古城的縮影,也是固原曆史的縮影。出土於固原城牆中的宋代墨書修城磚、明代地震銘文磚和地震刻石以及清代大學士那彥成書《重修固原城碑記》,同樣見證著曆代王朝苦心經營固原古城的曆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