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間藝術發展現狀
隆德縣民間文化藝術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蘊,以農民藝術家特有的審美觀點,博采眾長,創作出了許多生活氣息濃鬱,時代特色鮮明的佳作。尤其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民間藝術從小到大,如今從事民間文化藝術的隊伍發展到幾千人,且在民間藝術開發、保護、利用等方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這些民間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限製,使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一直處於相對獨立的環境中,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是雖然形成了以楊棲鶴家族為代表的泥塑藝術、以靳守恭為代表的農民畫、以張煒為代表的剪紙藝術、以張哲生為代表的篆刻藝術、以虎鳳英為代表的回族剪紙藝術、以馮琴花為代表的回族刺繡藝術、以魏世祥為代表的磚雕藝術,但由於缺乏引導,在發展與傳承上沒有形成良性互動機製,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格局。二是在人才培養方麵,一直遵循著“師傅帶徒弟”“傳裏不傳外”的單一模式,僅限於自娛自樂的家庭作坊式經營,缺乏應有的人才培養基地。這種單一的培養模式難以形成係統的、科學的理論體係,使民間藝術品在發展的過程中,缺乏應有的理論指導,精品較少。三是保護與發展沒有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也就是沒有培植出良好的民間藝術文化生存環境。在優秀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中,往往隻重視藝術品本體的保護,而沒有將其與生存的環境進行原狀保護,導致所保護的優秀文化是一種沒有生命力的“死文化”,而不是一種生命力旺盛的“活文化”。四是沒有對民間優秀文化遺產建立起詳細的檔案,尤其是沒有對各種藝術的起源、流傳經曆、發展特色和藝術特點進行記錄和整理,從而使民間藝術品定位不準,難以與地方經濟發展形成同舟共濟的局麵。五是民間藝人大多年事已高,年輕人又不願意從事這些成名慢、收益小的手工技術,使這些優秀遺產無人繼承,處於瀕危狀況。六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民間信仰逐漸弱化,使民間祭祀這一“揚善抑惡、凝聚人心、淨化心靈”的民俗活動逐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