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蜀軍避戰對峙百餘日後,諸葛亮於八月病死。蜀將楊儀等整軍而退,百姓奔告司馬懿,司馬懿忙率軍追擊。薑維讓楊儀返旗鳴鼓,作出要反擊的樣子。司馬懿懷疑諸葛亮死訊不實,不敢貿然再追,下令退兵。楊儀得以從容退去,至安全地帶後才發喪。蜀軍退走後,魏軍才放膽而來,檢查蜀軍營壘,見糧穀、軍事文件、圖書棄置狼藉,斷定諸葛公真死,蜀軍之退並非誘敵之計,這才下令急追。但蜀軍在道上布有很多蒺藜,難以通過。司馬懿想出一條妙策,他命兩千士兵穿著軟材平底木屐走在前麵,蒺藜盡被木屐沾去。後麵的騎兵步兵順利通過。一直追到赤岸,才得知諸葛亮死去的準訊。百姓用諺語譏笑司馬懿說:“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後,自我解嘲說:“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他對自己的對手深為欽佩,稱讚他為“天下奇才”。事實上,魏國如果沒有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作統帥,要抵禦諸葛亮的十萬大軍是十分困難的。
遠征平公孫
魏明帝曹睿即位之初,繼任遼東太守的公孫淵向孫權稱臣。孫權急功好利,派使臣張彌、許晏帶領兩萬士兵到遼東,想將遠在外關的遼東土地,歸入江南水鄉澤國的吳國版圖。公孫淵出爾反爾,殺了孫權的使臣並收編其士兵,又去歸順曹魏。
到了公元二三七年,公孫淵因對曹魏不滿,就自立為燕王,建號紹漢,獨立於魏、蜀、吳之外,同曹魏分庭抗禮。
曹睿如何容得公孫淵如此囂張,他派大將司馬懿領兵四萬前往遼東討伐公孫淵。臨出發時,曹睿曾同司馬懿談了一次作戰方案以及敵我雙方攻防等方麵的謀略,司馬懿談得頭頭是道,曹睿聽了非常高興,問道:“愛卿此次出征需要多少時間?”
司馬懿說:“遼東路遠迢迢四千餘裏,前往一百天,作戰一百天,返回一百天,休息六十天,一年時間夠了。”他連時間都算得那麼精確,似乎勝券在握了。
司馬懿率領大軍渡過黃河,穿越華北平原,於當年六月進軍到遼東。公孫淵得到消息,即令大將卑衍、楊祚率主力精兵數萬屯兵於遼隧(今遼寧海城北),並構成了二十多裏的長壕堅守,擋曹軍於國門之外。
司馬懿是個堅守不戰的行家,現在公孫淵“以其人之道還諸其身”,這一著果然厲害,魏軍將領因司馬懿已提出作戰一百天的期限,怕久拖不利,紛紛要求出戰。
司馬懿何等精明,他多次與諸葛亮作戰,都能保持“金剛不敗之身”。饒你諸葛亮有天大本事,也要被糧草有濟所困擾,隻能全身而退,即使揀點小便宜,如降服一個將領(如薑維),斬殺某個大將(如張郃),最後還是耗費軍力物資,吃了大虧,公孫淵狂妄有餘,智謀不足,哪是司馬懿的敵手?一切都在司馬懿的算計之中。
司馬懿不與公孫淵的主力糾纏,卻繞道去攻公孫淵的老巢襄平(當時的遼東郡治所,今遼陽市北),並在途中設下伏兵,攻擊回援襄平的遼東兵馬。
公孫淵果然被司馬懿牽著鼻子走,他怕襄平有失,忙令大軍撤回,在途中遇到伏擊,魏將夏侯霸將遼東大將卑衍斬於馬下。公孫淵退入襄平,陷於魏軍的包圍之中。
正當魏軍準備攻打襄平城時,突然天降大雨,終日不停,遼河猛漲,洪水泛濫,攻城魏軍陷入洪水的包圍之中。不要說打仗,連生活都成了問題,有的將領提出要移營,司馬懿怕移營出現不穩的被動局麵,就不準移營;有的將領又提出冒雨進攻,司馬懿怕冒雨進攻,得不償失,不準進攻。
既不移營,又不進攻,司馬懿是在與公孫淵比毅力、比耐心。他認為,天下大雨,是偶然因素,總有天晴的時候,那時形勢就會逆轉;再則,襄平雖被包圍,但包圍圈尚未合攏,趁雨天公孫淵不會主動出擊,將包圍圈合攏,再說公孫淵現正洋洋得意,認為天公作美,幫他大忙,決不會逃跑,這就有利於把他們就地殲滅。
雨過天晴,司馬懿向襄平發起強攻。他築土山,居高臨下,向城內射箭;在地麵用衝車撞城;在地下挖地道進攻。公孫淵好景不長,他抵擋不住司馬懿的猛烈進攻,想逃跑,為時已晚,襄平被圍得像鐵桶似的。在關鍵時刻,他屬下大將楊祚又率部投降,他無計可施,派相國王建和禦史大夫到魏營求和,提出:“魏軍後撤解圍,公孫淵率領朝廷大臣們自縛投降。”
司馬懿不是孫權,豈會上他詐降的當?再說司馬懿誌在消滅公孫淵的勢力,哪肯後撤解圍,當即將兩個使臣殺了。公孫淵又派出使者到魏營求和,以兒子作人質送到魏營,要求魏軍“後撤解圍”。司馬懿對來使說:“軍事行動有五個步驟,能戰就戰,不能戰就守,不能守就退,這三步做不到,就隻能投降和送死兩條路了。公孫淵如今不肯自縛來降,還喋喋不休提出議和條件,你回去告訴他,他的兒子不必送來了,就讓他等著送死吧!”
不久,魏軍攻陷襄平,公孫淵和兒子公孫修率領數萬騎兵向東南逃跑,司馬懿揮馬追擊,在梁水上遊,徹底打敗了公孫淵的逃兵,臨陣斬殺了公孫淵父子,並乘勝平定了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把遼東重新納入了曹魏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