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後,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封司馬懿為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
這時有軍事情報說孫權正率大軍向西進發,曹丕與大臣們都認為東吳興兵,將攻取樊城、襄陽,而兩城積儲的穀物甚少,難以持久防禦。謀臣們認為應命令鎮守襄陽的大將曹仁在孫權兵到之前,棄城還宛。隻有司馬懿力勸勿棄二城,他說:“孫權新破關羽,此其欲自結之時也,必不敢為患。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害,不可棄也。”他知道孫權老謀深算,不會使自己落到背腹受敵、兩麵夾擊的不利地位。既襲殺關羽,取恨劉備,必欲結好魏王以自重,使劉備不敢貿然興兵。在這種情勢下,孫吳決不會襲取襄、樊二城。二城具有軍事上的重要戰略地位,千萬不可放棄。可惜曹丕等執迷不悟,拒絕了他的正確意見,竟命曹仁棄二城。但孫權並未侵擾,曹丕後悔不迭。
神速擒孟達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六月,魏明帝下詔司馬懿駐軍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的職權。十二月,新城太守孟達謀反。司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神速出兵,討平孟達。
孟達原為劉備的宜都太守,因未救關羽,關羽覆敗後,劉備對他心懷怨恨。孟達懼怕被治罪,他又與劉備養子劉封不和,遂於延康元年(公元220年),率部曲四千餘家叛蜀降魏。魏王曹丕大喜,加拜散騎常侍,領新城太守,甚為寵信。曹丕死後,孟達“自以羈旅久在疆場,心不自安。諸葛亮聞之,陰欲誘達,數書招之。達與相報答。魏興太守申儀與達有隙,密表達與蜀潛通。”蜀相諸葛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申)儀,因漏泄其謀。達聞謀泄,將舉兵。”孟達與諸葛亮秘密書信來往如此頻繁,加之諸葛亮為促使其反魏故意泄露消息,這就難以保住機密,遂被司馬懿所派的暗探偵察得知。司馬懿要孟達入朝,孟達懼怕不敢前往,於是決定反魏降蜀。
司馬懿斷定孟達必反,當機立斷,采取兩項措施。一是破壞孟達與蜀漢的關係,挑撥離間,拉攏安撫,穩定其心,拖延時間。二是火速出兵,前往討擊。司馬懿恐其速發,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托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司馬懿此計果然奏效,孟達得書大喜,認為司馬懿對他並不懷疑,因而猶豫不決,放慢了叛魏降蜀的速度。這就給司馬懿爭取了調兵遣將的必要時間。但諸將卻認為孟達與孫、劉雙方均有勾結,宜觀望而後動。司馬懿一概不聽,他說:“孟達無信義,其反無疑。隻是暫時尚猶疑,應當乘其未定而促決之。”於是倍道兼行,八日到其所據上庸城下。吳蜀各遣將救孟達,司馬懿派諸將分道拒之。
孟達未曾預料司馬懿會率軍神速到來。“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裏,卻吾一千二百裏。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複,一月間也。則吾誠已固,諸事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正當他盲目樂觀之時,司馬大軍已到,這不啻是自天而降,孟達驚惶失措,派人告知諸葛亮,驚歎道:“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孟達膽氣已喪,又準備不足,司馬懿命大軍攻城,圍攻十三天後,城內支持不住。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等開門出降,孟達兵敗被殺。司馬懿俘獲萬餘人凱旋而歸宛。又乘申儀前來祝捷之機,將這位專威獨斷隨便“承製刻印,多所假授”的魏興太守抓起來,送於京師治罪。又將孟達餘眾七千人遷到幽州,作了妥善的安置,消除了威脅。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朝廷加司馬懿為大都督,假黃鉞。命他與曹真伐蜀,東西並進,直攻漢中。司馬懿自西城(今陝西安康西北),攻拔其新豐縣(今湖北省竹溪縣),遇雨班師而還。
持重抗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