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大智若愚——荀攸(2)(3 / 3)

大智巧若愚

荀攸不但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有智慧有謀略,在安身立命、處理人際關係方麵亦深有智謀,使其在極端專製的上下關係和極其殘酷的政治傾軋中,安如泰山,立於不敗之地。

曹操固然以愛才著稱,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鐵腕人物,翦除功高震主和略有離心傾向的人,卻從不猶豫和手軟。他的第一號謀臣荀彧,就是因為不支持他當魏公,被他逼迫自殺的。荀攸長期伴隨曹操,對他自然深有了解,“伴君如伴虎”的畏懼感自比他人更為深重。史稱“(荀)攸深密有智防”,可見,他很注意將超人的智謀應用到防身固寵、確保個人安危等方麵。曹操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由此可以看出,荀攸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判若兩人。謀劃軍機,智慧超人;率先赴敵,勇氣百倍;麵對群雄,剛強不撓。曹操曾稱讚他:“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看來頗有疾惡如仇、除惡務盡的氣魄。但他對曹操、對同僚,即表現得謙卑、文弱、愚頓、怯懦。不但不露鋒芒、不爭高下、不矜勳勞,反而把才能、智慧、功勞盡量掩藏起來。當他姑表兄弟辛韜問及他為曹操謀取冀州的情況時,他極力否認自己的謀略貢獻,一再說:“‘佐治為袁譚乞降,王師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自是韜及內外莫敢複問軍國事也。”

據說荀攸曾為曹操“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史家稱讚他“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張)良、(陳)平之亞歟!”但是他本人守口如瓶,諱莫如深。所畫奇策隻有鍾繇知道,但寫書未完而死。注《三國誌》的裴鬆之說:“攸亡後十六年,鍾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難?而年造八十,猶雲未就,遂使攸從征機策之謀不傳於世,惜哉!”裴鬆之非鍾繇撰集遲遲不就,殊不知鍾繇也許有難言之隱。荀攸既然如此隱蔽和忌諱自己的謀劃之功,鍾繇也就難以知之甚詳。退一步講,即使知之甚詳,連荀攸都不敢張揚,鍾繇自然也不會愚蠢到替他人火中取粟,自取禍端。他不會不明白,宣揚謀士的智謀和功勳,作為主帥的曹操是並不愜意的。

荀攸裝“愚”賣傻、深自謙退的謀略,果然極有靈驗,使他與曹操相處的二十年間,配合默契,關係融洽,深受寵信,避免了剛正不阿的小叔荀彧慘死的悲劇在他身上重演,得以於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對他的死極為惋惜和悲痛,“言則流涕”,不能自已。他說:“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並推崇說:“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他把荀攸讚譽為謙謙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是荀攸以智謀防身處世所取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