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指北”坐落位置→窯體結構→窯長度→宋代陶瓷釉色
“遊覽探究”請大家一起探究幾個問題:
(1)為何宋代時,這裏瓷窯如此集中,窯火如此旺盛?
(2)當時這裏主要生產什麼產品?
(3)百窯村在近代為何都遷走了?
(4)從百窯村的傳說探究潮州陶瓷的外貿曆史。
“遊覽導航”
概述筆架山潮州窯,也稱宋窯,遺址位於潮州古城湘子橋東、筆架山西麓。古遺址北起虎頭山,南至印子山,綿延2公裏,窯址鱗次櫛比。相傳宋代最旺時期有99條瓷窯,故有“百窯村”之稱。筆架山窯場始創於唐,極盛於宋,史稱水東窯、白瓷窯。其產品遠銷國內外,成為當時中國陶瓷出口基地之一。是時為何筆架山脈的窯瓷如此眾多,瓷業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可能是:附近盛產優質瓷土,且宋時這裏臨近韓江的出海口,有利於船運遠銷世界各地。
自1953年以來,廣東省博物館及潮州文化工作者配合基建工程多次對宋窯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先後清理了11座瓷窯遺址,其中既有階級型龍窯,也有斜坡式龍窯。其中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十號為階級型龍窯。建窯時依山勢挖一條長條斜坡深溝,兩側用長方形磚砌牆,單隅,窯長在30~100米之間,其中三號窯室殘長65.5米,最長的十號窯室殘長78米、寬約3米,除窯頭及火膛被毀外,窯壁、窯尾、隔火牆、階級隔梁等均保存完好。窯灶總傾斜度為14.17度左右,窯床一般分為3~15段,寬2.15~3.16米不等,從出土瓷器看,窯溫約為1000~1300度。
特色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出土的陶瓷器,釉色多樣,品種繁多,且分別或綜合采用通花、劃花、浮雕、剔雕等各種先進手工技藝。產品種類繁多,主要有碗、盒、盞、燈、爐、杯、壺、盂、豆、釜、洗、枕頭、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藝瓷,其胎質堅密,別具一格。釉色以影青釉為主,兼有青、白、黃、醬褐釉等,釉質晶瑩潤澤、如銀似玉,多數不開片或隻是極細的魚子紋片。飾紋以劃花為主,還有雕刻和鏤空的。其中有被列為一級藏品的“麻姑進酒”,有小洋人和哈巴狗等玩具,還有飾以八字胡的觀音佛像。而最寶貴的是幾個在釋迦牟尼佛像座上刻有“治平”、“熙寧”等年號及“水東中窯甲”、“人周明”等匠工姓名的銘文。新西蘭學者艾黎在參觀了潮州古瓷器展品後,興奮地說:“我在國外看到好多古瓷器,原來它的老家就在這裏!”筆架山宋窯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彰顯中華民族文明史增添了輝煌的一頁,對研究我國南方瓷業發展具有重大的曆史、藝術、科學價值。
發展近代,潮州陶瓷生產基地已移址於楓溪、古巷、鳳塘一帶,以及饒平的三饒、九村等山區腹地。潮州陶瓷尤以工藝美術瓷著稱,具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讚譽。在彩繪工藝上也推陳出新,形成了創意高雅、格調清新、線條流暢、層次分明、色彩豐富、填彩堆金、素淡金碧、各賦神韻的潮州風格。從筆架山宋代的“百窯村”到楓溪陶瓷業的再度崛起,折射出潮州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蘊及其發展,今日潮州“南國瓷都”的稱號實是淵源有之。
現在的筆架山宋窯遺址由於自然的風化及周圍民居的擴展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隻留下一小部分。整個遺址已很難看到陶瓷的痕跡,主要是考古價值,而旅遊價值不大,連遺址附近一帶的居民也很難確定現存遺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