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保持交友距離(1 / 3)

讀一讀

我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們幾乎朝夕相處,學習上互相鼓勵,互相競爭;生活上也是相互關心,互相支持的。但是,有一天我們卻心生芥蒂,心照不宣地分開了。事情是這樣的:我有記日記的習慣,而且我認為日記就是我的心靈,是我心中的秘密,是我的快樂,是我的憂愁,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非常珍惜它,即使是我的爸媽都不能看,我覺得日記應該是屬於我自己非常私人的東西。可是,那天,我的好朋友在我家裏無意中看見了我的日記本,就想打開來看,我堅決不同意。我的好朋友認為她把她的什麼秘密都告訴我了,我的秘密她也應該知道。但是我仍然沒有同意,從這以後,就明顯地感覺到她對我的疏遠。我感到非常的難過,我不想失去我的好朋友,但是我真的不願意讓她看我的日記,我還能挽回我們之間的友誼嗎?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尺度,在尺度允許的範圍內是自由的,但超過或破壞了這個尺度所允許的範圍則沒有自由可言。友誼也是如此,著名的心理學家戴爾·卡耐基在其名著《智慧的智囊》裏說道:“無自由即無友誼。友誼喜好自由的空氣,不願在困窘、狹窄的場地中被困起。”雖然那種親密無間的友誼會令人感到愉悅,但是也會給純真的友誼蒙上陰影,甚至給朋友帶來傷害。

讀一讀

為了研究刺蝟在寒冷的冬天的生活習性,生物學家做了這麼個實驗:他們把十幾隻刺蝟放到戶外的空地上,這些刺蝟被凍得直發抖。為了取暖,它們隻好緊緊地靠在一起,而互相靠攏時,卻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長的長刺,很快就各自跑開了。

可是天氣實在太冷了,它們又想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時的刺痛使它們不得不分開。挨得太近,身上會被刺得很痛;離得太遠,又凍得難受。刺蝟就這樣反反複複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斷在受凍與受刺之間掙紮。最後,刺蝟們終於找出了一個適中的距離,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於被同伴刺傷。

這群刺蝟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它們告訴了我們一個如何與人相處的道理:藝術創作中有“距離產生美”的規律,在人際交往中,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是一種美,也是一種保護。

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我們也要把握分寸,堅持適度的原則。很多人認為與人交往要越親密越好,其實不然,如果你不注意保持距離,把握好分寸,那你就可能會在人際交往中受到傷害,就像實驗中的被刺疼的刺蝟一樣。不論是何種朋友,都應該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太遠則相離,太近則相斥。

何謂保持距離?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太過親密,一天到晚在一起,心靈是貼近的,彼此心靈相通,有什麼想跟朋友說的,就把朋友叫出來聊聊,而不是整日形影不離。好好把握朋友交往的距離,不要等到被凍得發抖,或被彼此紮傷時才想到它的重要性。

記住一位青年詩人曾經寫過的一句詩吧:太真誠了會傷害感情,太虛偽了會疏遠感情。讓我們對朋友坦誠相待時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吧,隻有真正具有獨立性,而自己的獨立性又能得到朋友充分尊重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成為享受友誼快樂的人。

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在和同學的相處過程中,很多同學有過這樣的抱怨:“我和朋友之間經常發生矛盾,並且吵過之後我很想跟他道歉,挽回我們之間的關係,卻又說不出口。就這樣憋在心裏,常常影響晚自習。”

其實,在我們和同學交流中,難免會有一些小摩擦。這時如果意識到是自己的錯,就不要固執地認為和朋友道歉是個丟麵子的事。沒有人會拒絕別人友好的表示,特別是自己的朋友。

讀一讀

幾年前,我參加了一個人際關係方麵的課程,其間有過一次特殊的經曆。老師要求我們列出過去曾感到羞愧、遺憾和悔恨的事情。一周後他請大家大聲宣讀自己所列的清單。這看起來有涉隱私,卻有勇敢之人自告奮勇。聽了別人的陳述,我的清單越來越長了,三周之後竟達到101條之多。之後,老師建議我們想辦法彌補缺憾,向別人道歉,采取行動來糾正自己的過失。我對此能夠增進我的人際關係深表懷疑,相反卻認為這隻能使彼此更加疏遠。一周後,我身邊的老兄舉手發言,講了如下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