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 / 1)

在複習迎考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是這個物理題沒弄懂,就是那個單詞的用法不清楚,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向自己身邊的同學請教,有時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勝過老師的指導。這是由於:

一、同學之間比較了解

由於大家所學知識相差無幾,因此解答疑難問題的過程中針對性較強。可以一針見血地指出你的錯誤之處,使你茅塞頓開,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印象深刻。相比之下,老師多半會從頭至尾再給你講一遍,你若不懂,也不好意思再耽誤老師的時間。同學之間親密平等的討論也是師生之間難以做到的。

二、同學之間互通有無,是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的良機

有時,你冥思苦想的東西別人早已成功地解決了,那麼我們就應該像學牛頓定律那樣,毫不猶豫地接受它,而不是坐在蘋果樹下,絞盡腦汁地去體會蘋果為什麼不飛上天去。

肖伯納曾經說過:“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每人還是有一個蘋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交換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多於兩種思想。”是的,如果我有一種解題方法,你也有一種解題方法,我們彼此交換,彼此探討,可能還會有第三種更簡便的解題方法呢。有的同學有這樣的小心眼,覺得如果我把自己的解題思路都告訴他,那他以後考試的時候不是就超過我了嗎?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狹隘的。你不告訴他,他就不能去問老師,去問別的同學嗎?他總會把問題弄清楚的。如果你告訴了他,他還會很感激你,說不定也會告訴你另一個學習的小竅門。這樣你既收獲了友誼又收獲了知識,這麼好的事情,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讀一讀

兩個饑餓的人在絕望之中碰到了一位長者,長者給了其中一個人一筐魚,給了另外一個人一支釣魚竿。

得到魚的人馬上動手燒魚吃,他暫時填飽了肚子,可是沒過多久,這筐魚就被他吃光了。這時再沒有長者送魚給他,此人就被活活餓死在了魚筐旁。

而得到魚竿的人則繼續向前走著,由於沒有魚吃,他的精力越來越少,隻能一步一步地向河邊挨過去。當他看到歡快的流水時,他全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已經耗盡了,最終隻能握著魚竿,餓死在走向小河的途中。

讀了這個故事,你會不會說:“那兩個人真笨,為什麼不先一起吃筐裏的魚,再一起用魚竿在小河邊謀生呢?”確實是這樣,當我們作為局外人時,往往都很聰明,可當局者可能不這樣想。有魚吃的人也許至死都在想,如果把魚分給了其他人,我不是餓死得更快。而帶著魚竿的人說不定至死都在賭氣:我用不上的東西,也決不能讓別人用。他們兩人都不願意讓別人占便宜從而使自己喪失了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在學習中,我們經常身處類似的局麵,還不是一樣的糊塗?因為不願讓別人占便宜,暗自較勁喪失了很多美好的機會。作為故事,我們很容易看穿其中的道理,但在學習中,我們能保證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嗎?

要想從同學那裏獲得好的學習經驗,我們也要把自己的學習經驗拿出來和他們分享。交流是相互的,隻是一味地從朋友那裏索取,遲早是要被朋友拋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