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嶽飛抗金報國(1 / 2)

在南宋風起雲湧的抗金鬥爭中,嶽飛和他的“嶽家軍”戰績特別突出。“嶽家軍”是一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深受百姓愛戴的抗金軍隊。

嶽飛(1103~1142),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嶽飛生活的年代是在北宋被金所滅,南宋守著半壁河山不斷受到金國侵犯的時期,嶽飛把他短短的一生,都獻給了抗金鬥爭。

嶽飛字鵬舉,出生在相州湯陰(今河南省北部)一個以務農為業的家庭。少年嶽飛雖沉默少言,但誌向遠大。他隨義父周同學習武藝,研讀兵書。因為刻苦勤奮,很快練就了一身過人的本領。

公元1122年,19歲的嶽飛懷著他的少年壯誌投軍,當了一名敢死戰士。他在隊伍中初顯身手,做了小軍官,還參加過決定北宋命運的太原保衛戰。隨後,嶽飛還鄉看望母親。嶽母是一個性格堅強,深明大義的女性。她鼓勵嶽飛不要牽掛家裏,要為了那些死難的鄉親去前線抗擊金兵。嶽飛在家中逗留了一段時間,便從此踏上了報國的征程。臨行前,嶽母在嶽飛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個大字。

嶽飛先後投靠過河北招撫使張所,張所部將有王彥,東京留守老將宗澤等。嶽飛參加了河北西線作戰,曾在胙(音zuò)城、汜水大破敵軍,擊退過夥同金兀術南侵的宋叛將李成。嶽飛跟隨宗澤時所受的教誨,對他日後的治軍起了一定的影響。

公元1129年,金軍舉兵南侵。宋軍丟失了江北的大片領土。金兵隨後分東、西兩路大舉過江。嶽飛在被動的局麵下孤軍奮戰,退守鍾山後以寡敵眾,斃敵數以千計。這是嶽飛在江南抗擊金兵的開端。金兵渡江後占據了建康,嶽飛領兵繼續戰鬥,自成一軍,從此開始了獨當一麵的抗金活動。

嶽飛獨自領兵後,首先取得的一次大勝利就是在牛頭山(今南京市南)設伏,大破從臨安回撤的金兀術,收複了建康,迫使金兵北退。至此,嶽飛聲望與日俱增,並被朝廷授予通、泰鎮撫使之職,地位陡然提高。

從公元1130年至1133年,嶽飛的部隊愈戰愈勇,捷報頻傳,戰鬥實力不斷增加。嶽飛的名字在百姓中已廣為傳頌。由於在南方抗金的功勞顯赫,高宗召見了嶽飛,並親筆手書“精忠嶽飛”四字,加授他為鎮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製置使,後改神武後軍統製。至此,嶽飛已從一個普通的將領升為一個抗金大將,統領4萬人的軍隊,號稱“嶽家軍”。

公元1134年,金與其設立的傀儡政權偽齊共同南下。宋高宗與大臣們對是否北伐猶豫不決。嶽飛主動請戰,得準。這年4月19日,嶽飛第一次率軍揮師北伐,從武昌渡江,進軍郢州。北伐是嶽飛和將士們多年的願望。嶽飛麵對滔滔江麵動情地說:“這次如果不能打勝仗,我決不再渡回江南去!”全軍將士聽了群情激昂。威猛擅戰的嶽家軍一舉攻下郢州,又乘勢收複襄陽、鄧州和唐州。嶽飛率軍繼續擴大結果,一年多以後,收複了湖北北部和河南南部的廣大地區。這是南宋立國以來第一次取得局部反攻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