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棄嬰到國王的薩爾貢
蘇美爾位於西亞的兩河流域,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的衝積平原上,大體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一帶。這裏土地肥沃鬆軟,氣候炎熱幹燥,降水雖少,但兩條大河的定期泛濫給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成為人類曆史上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中心之一。
大約在5000年前,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就已經建立了許多小型村莊,後來又逐漸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化。
蘇美爾是一個各民族雜居的地方,但當地居民自視為一體,沒有優劣之分,他們還有著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以楔形文字為代表的蘇美爾文化。所以,各城邦逐漸由割據走向統一。
蘇美爾地區的統一,首先是經過長期混戰,形成了南北兩個軍事聯盟:一個是以烏爾-烏魯克為霸主的南方同盟,一個是以基什為霸主的北方同盟。它們分別聯合了南北各城邦,形成對峙局麵。
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中葉,基什王薩爾貢崛起,逐漸征服了南北各邦,首次使兩河流域得到統一,建立了阿卡德王國。
薩爾貢是阿卡德人。阿卡德人屬閃米特人種,與以色列人、阿拉伯人是近親,長得長臉鉤鼻,眼窩深陷,男人大多有卷曲的絡腮胡須;而蘇美爾人個子矮小,身體健壯,頭顱較圓。在當時,阿卡德人還處於落後的部落階段,剛剛學會農耕,在蘇美爾人眼裏,他們是些“土老帽兒”。
薩爾貢出身卑微,是個沒爹沒媽的私生子。史籍記載中隻說他“母卑,父不知所在”。也許他的母親生活困窘,或有難言之隱吧,生下他後,將他放在一個用蘆葦編的籃子裏,用鬆香糊住籃口,丟棄在幼發拉底河灘上。這孩子命大,第二天一個叫阿奇的貴族家的園丁正在打水,聽見嬰兒撕心裂肺的啼哭,發現了那個籃子,便將孩子抱回去,取名叫薩爾貢。
轉眼間,薩爾貢長到20歲,氣度不凡,身體魁梧健壯。他先是做了基什國王的園丁,後來又成了國王的近臣。
有一年,基什國王在與外敵作戰中失敗,幾乎全軍覆沒,國王隻帶領少數隨從逃回。早就懷有野心的薩爾貢看奪權的時機成熟了,便在一個深夜,利用國王熟睡之機,帶領一幫自己的支持者闖進王宮,殺死了國王,宣布自己為新國王。但是,薩爾貢懾於基什舊貴族的勢力,一時還不敢立即改稱為阿卡德王國,而是仍舊使用基什王國的國號,稱自己為基什王。
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薩爾貢首先加強軍事力量,招募訓練了一支常備軍。在他執政期間,先後東征西討,發動了幾十次大規模的對外戰爭,這支部隊成為軍事核心力量,為他統一兩河流域立下了汗馬功勞。
薩爾貢為了擺脫基什王國舊勢力的影響,在統一所有阿卡德人王國後,另建了一座新城阿卡德作為都城。並且開始厲兵秣馬,準備與當時唯一能與他抗衡的南部烏瑪決一死戰。
戰爭打響後,薩爾貢的弓箭隊箭術精準,很快打亂了烏瑪軍隊的陣腳,俘虜了烏瑪國王盧伽爾紮薩西。他用套狗的繩索套住這位昔日的國王,鎖在神廟的門口,留作祭神的犧牲。他還把盧伽爾紮吉西的妻子占為己有,充當侍妾。
打敗烏瑪之後,薩爾貢又一鼓作氣,揮師南下,將南方的蘇美爾地區全部收為己有。從此,薩爾貢控製了地中海到波斯灣之間的廣大地區。他把疆域北部的地中海稱為“上海”,把南部的波斯灣稱為“下海”。
考古學家曾在尼尼微城(今伊拉克北部的摩蘇爾)發掘出一個阿卡德時代的優美的青銅藝術品,這是一個統治者的青銅頭像,可能就是薩爾貢的塑像,他神情威嚴,氣宇軒昂。
薩爾貢統一兩河流域之後,接受了南部蘇美爾人的先進文化。他借用了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隻稍稍改動一下字體和綴音。他采用蘇美爾人的天文曆法、數字、文學、宗教。從此,蘇美爾人退出了曆史舞台。
蘇美爾人與閃米特人
蘇美爾人,屬黃色人種,是曆史上兩河流域早期的定居民族。蘇美爾這個名字並不是蘇美爾人自己的稱呼,而是其他人給他們的名字,最早使用這個名字的是阿卡德人。蘇美爾人稱自己為“黑頭的人”,稱他們居住的地方為“文明的君主的地方”。蘇美爾人的語言、文化和外表,都與他們的閃族鄰居不同。大約公元前21世紀,蘇美爾人的國家被閃族人所滅,自此蘇美爾人退出了文明史的舞台。
蘇美爾人擅長農耕,有高度的文明。他們還發明了最早的文字。他們將軟泥做成泥版,然後進行書寫;書寫完畢以後烤幹,以便文書的保管。由於他們在書寫的時候,是采用尖頭的筆,因而寫出來的字是楔形的,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的起源。
閃米特人,又稱閃族人、塞姆人,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的遊牧民族,相傳諾亞的兒子閃即為其祖先。阿拉伯人、猶太人都是閃米特人。今天生活在中東、北非的大部分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