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937—975年),五代十國地方政權之一。由南吳徐溫養子徐知誥稱帝建國,定都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國號為齊,史稱徐齊。939年,徐知誥恢複原李姓,改名李昪,改國號為唐,又稱江南國。轄區範圍大約為今江西省全境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部分地區。時南唐約有人口500萬,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五代十國中少有的一方淨土。對中國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做出重大貢獻。後周時期趙匡胤曾親率周軍攻南唐,經過兩年多戰爭,於975年11月27日大將曹彬攻克金陵,南唐亡。共曆三主,國祚39年。
976年,趙匡胤駕崩、趙光義繼位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斧聲燭影”事件,宋太祖趙匡胤猝死駕崩,其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
978年,宋滅吳越,統一中國南方
吳越(907—978年),五代十國地方政權之一,由唐末淮南節度使錢鏐建立,轄區約為今浙江省全境、江蘇省南部、福建省東北部地區。978年,宋滅吳越。共曆五主,國祚72年。
979年,宋滅北漢,宋遼高粱河之戰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宋軍回師北上滅掉北漢殘餘割據政權,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宋太宗趙光義乘勝攻取遼國幽燕地區,試圖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遼國方麵對此有所防備,仍然被士氣正盛的宋軍擊敗。後,遼國南院大王耶律休哥主動請纓出戰,宋遼雙方於高粱河(今北京市西直門外)決戰,宋軍全軍覆沒。趙光義騎驢跑回宋境,宋第一次征遼失敗。
986年,宋第二次征遼
雍熙三年(986)正月,應雄州知州賀令圖等奏請,趙光義北伐,以圖收複燕雲十六州。宋遼之間爆發第二次大規模戰爭,岐溝關戰役、君子館之戰後,大將曹彬北伐失利。趙遂委派大將潘美、楊業進行北伐。陳家穀之戰,宋軍再次失敗,大將楊業被生擒活拿,絕食三日殉國。危難時刻,時任樞密副使的張齊賢(後拜相)自選廂軍二千人擊遼軍,取得土鐙砦之戰勝利。
993—996年,四川茶農王小波、李順起義
唐末以來,四川未受到中原戰火波及,後蜀孟氏割據,府庫充盈,人民富庶。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蜀後,原府庫之積均被掠往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此後,成都除常賦之外,增加博買務等稅種,禁止商旅私市布帛,上供之數又複增倍。四川百姓極度不滿。淳化四年(993年)春,青城縣茶農王小波聚眾起義,口號“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從者數萬,聲勢浩大,連克四川諸縣。王被射殺後,王起義軍由李順領導繼續與宋廷作戰。後,被宋廷鎮壓,起義失敗。
998—1004年,鹹平之治
宋真宗鹹平及景德、大中祥符年間,北宋政府出台一係列政策,對宋朝社會經濟繁榮和國家管理製度進行完善改革,為後世“仁宗盛治”打下堅實基礎。主要內容包括知人善任、減免賦役、行政區管理、財政改革、農業發展、平抑糧價等措施。經過一係列惠民政策,宋代經濟社會得到極大的發展。人口上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是400萬戶,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年)人口為686萬戶,增長了46%。農業上,畝產數從唐代2石提升到3石。墾田從太宗至道三年的312,520,000畝增加到524,758,432畝,突破唐代最高值5億畝,並組織編撰了農業法規《景德農田敕》。商業方麵,明確各種商業稅規定,宋朝政府商業稅收入暴漲,逐漸取代農業稅成為宋朝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司法方麵,嚴令禁止嚴刑逼供,廢除諸多酷刑,京師成立糾察刑獄司,地方設立提點刑獄司,建立司法複核製度,當事人對判決不服可以上訴。社會救濟上,建立常平倉,為國家災年重要救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