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導航
第穀(1546—1601)是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用肉眼觀測的天文學家。第穀對天文學的重大貢獻在於他通過長期觀測積累的有關行星運行的大量數據資料,成為那個時代罕見的天文觀測家,獲得“星學之王”的美稱。1582年,在教皇格裏高裏十三世主持下,完成了對基督世界延用了一千多年的儒略曆的改曆工作,頒行了格裏高裏曆。
第穀是丹麥著名的天文學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後在哥本哈根大學、萊比錫大學、羅斯托克大學、巴塞爾大學等多所大學求學。第穀是一位傑出的觀測家,是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但他的宇宙觀屬於地心說。他不接受任何地動的思想,認為所有行星都繞太陽運動,而太陽率領眾行星繞地球運動。
1560年,他觀察了日蝕,於是轉向研究天文學和數學。後來他到德國受到進一步的培養和教育。
第穀於1563年觀察木星和土星接近時,注意到這兩顆星接近的時間比根據阿爾豐沙十世所製的星表預計的時間相差一個月月。於是他開始購買儀器,使用這些儀器進行觀察來製作新星表。他還逐漸用占星術算命,正像近代早期的天文學家那樣,一生都對占星術感興趣。
實際上並沒有增加新的星球,隻是現存的星球突然爆發而使亮度大增加而已。這些星球在亮度突然激增以前用肉眼是可能觀看不見的。在使用望遠鏡以前,這些星星確實好像是新星。
1563年,第穀觀察了木星合土星(兩行星在天空靠在一起),並寫出了他的第一份天文觀測資料,同時注意到合的發生時刻比星曆表預言的早了一個月。他感到當時用的星曆表不夠精確,於是開始了長期係統的觀測,編製更精確的星曆表。
知識拓展
日 蝕
日食又叫日蝕,在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發生。這時對地球上的部分地區來說,月球位於太陽前方,因此來自太陽的部分或全部光線被擋住,因此看起來好像是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日食隻在朔,即月球與太陽呈現合的狀態時發生。日食分為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觀測日食時不能直視太陽,否則會造成失明。
1572年11月11日夜間,第穀仰望繁星閃爍的天空,突然發現仙後座中有一顆前所未見的“新星”。第穀在一篇論文中首次發明了“新星”一詞,並指出,星座一成不變的說法是錯誤的。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顆新星叫做第穀星。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在丹麥和瑞典之間的維文島上,為第穀資助修建了天文台,1580年竣工。從此他譽滿天下,歐洲各國學者都來拜訪他。第穀幾乎對每項重要的天文觀察測量數據都進行了較好的糾正、他以空前未有的準確度觀察了行星的運動,特別是火星的運動。第穀對彗星所作的觀測是取得的又一個成就。此外,第穀還發現了許多新的現象,如黃赤交角的變化,月球運行的二均差,以及歲差的測定等。
第穀晚年發現、培養了開普勒,這是他對科學作出的最大貢獻。
知識解碼
第穀的死
1601年10月13日,第穀在布拉格出席宴會後突然得了腎髒病。回到家之後,再也無法小便,就算是一點點的量也帶來難以忍受的疼痛。並最終於10月24日逝世,享年57歲。
一現代的醫生將他的死歸咎於腎結石,但在1901年進行屍檢的過程中並沒有發現腎結石從他的身體被挖掘出來,而現代醫學的評估是,第穀更可能罹患尿毒症,最近的調查表明,第穀沒有死於泌尿係統的問題,而是從他的頭發、胡子發現汞中毒現象,然而沒有定論。2010年2月布拉格市政府批準丹麥科學家挖出遺體的請求,在2010年11月和一個捷克團隊的還有丹麥的科學家抵達奧胡斯大學,取骨頭、頭發和服裝樣品進行分析。第穀的遺體目前埋葬在布拉格天文鍾附近的老城廣場,聖母教堂前的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