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轟炸機1(3 / 3)

“火神”之怒

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馬島戰爭(交戰雙方為英國和阿根廷)使“火神”有機會執行服役生涯中唯一一次作戰任務。1982年5月28日,“火神”XM597號被派往執行任務,但由於客觀原因,不得不中途返航。兩天後,這架“火神”前往馬島首府斯坦利港執行任務。5月31日清晨,由其發射的1枚“百舌鳥”反輻射導彈炸壞了阿根廷的AN/TPS-43F雷達天線。而XM597號的乘員以為已經摧毀了雷達,沒想到目標在24小時後恢複了正常工作。6月3日,“火神”轟炸機執行了第三次攻擊任務,這次它徹底摧毀了AN/TPS-43F雷達,並在炸毀目標後,在目標區上空做了長時間的盤旋,等待其重新工作,但這樣的情況始終沒有出現。在這次戰爭中,“火神”轟炸機以創紀錄的作戰距離——6280千米,永載英國皇家空軍史冊。

重返藍天

2007年10月,退役多年的“火神”XH558號轟炸機再次飛上藍天。該機的再次起飛標誌著“火神重返藍天”組織多年來的活動取得了重大進展。在過去的數年間,XH558號得到斷斷續續的修複,曾多次因資金原因而麵臨被放棄修複的危險。“火神重返藍天”組織希望通過XH558號多年後的首飛贏得商業讚助,以維持該組織今後的正常運轉。

意大利卡普羅尼CA.1-CA.5轟炸機

在史學家眼中,卡普羅尼CA.30係列轟炸機有著和俄國“伊裏亞·穆羅梅茨”轟炸機同等重要的曆史地位。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兩種轟炸機之一,卡普羅尼CA.30係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完成了多次遠程轟炸任務,開拓了戰略轟炸機的新天地,在航空軍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該機研發於1913年,在當時單發動機一統天下的年代,CA.30原型機大膽的、獨創性的采用了3個發動機。CA.30研製成功後,經過多次改進先後產生了CA.31、CA.32、……CA.44等諸多改進型號。其中,CA.31、CA.32、CA.33對應的陸軍正式型號為CA.1、CA.2、CA.3,CA.34、CA.35、CA.36和CA.37的陸軍型號為CA.4,CA44的陸軍型號為CA.5。

外形古怪

CA.1-CA.5轟炸機采用雙層機翼雙尾梁單平尾三垂尾布局。3台水冷發動機中的2台安裝在兩側尾梁的前端,另1台倒置安裝在中央機身短艙的尾端。各發動機的水散熱器像三個長箱子一樣吊掛在支架上。機頭及艙尾各設1挺自衛機槍,後機槍裝在一個高架子上,射手開槍時要沿兩米左右高的梯子爬進防護金屬網中操縱機槍,如做空中特技一般。由於機體部件和附件極其複雜瑣碎,使CA.30係列飛機的外形看上去相當古怪。

轟炸行動

1915年8月20日,CA.32首次投入遠程空襲行動。年底,意大利陸軍航空兵開始頻繁使用該機轟炸亞得利亞海岸的敵方港口,並為此專門成立了“AR轟炸飛行支隊”。該支隊首先轟炸了科托爾港,1916年2月18日又奇襲了盧布爾雅那,被認為是最早的大規模空襲。此後,該機還參與了對奧匈帝國波拉海軍基地的轟炸,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一次轟炸行動。

意大利薩伏亞-馬契提S.M.79“食雀鷹”轟炸機

S.M.79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1.2米 機長:15.63米 機高:4.4米

最大飛行速度:43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6500米

航程:3300千米 作戰半徑:2750—3700千米

最大起飛重量:10480千克 乘員:5人

武器裝備:5挺12.7毫米機槍,12500千克炸彈

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食雀鷹是一種動作敏捷、飛行速度極快的猛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曾研製了名為S.M.79“食雀鷹”的轟炸機,大約是寄希望該機具有和食雀鷹類似的優良本領。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食雀鷹”轟炸機的確為意大利幫了不少忙,不但被認為是意大利空軍最重要的轟炸機之一,而且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魚雷轟炸機。

結構特點

“食雀鷹”轟炸機的設計始於1933年底,該機采用混合結構,機翼為全木構造,機身為鋼管焊接構架,前部機身為鋁蒙皮,中部機身上部分為鋁蒙皮或膠合板,側麵和腹部為布蒙皮。為了加強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的強度,垂直尾翼用左右兩條拉線加強,水平尾翼下每側有兩根平行的支撐竿加強,主起落架可向後收到發動機後短艙內。

性能優良

1936年10月,S.M.79“食雀鷹”轟炸機正式交付意大利空軍使用。同年年底,意大利就迫不及待地派其援助西班牙叛軍,擔負打擊地中海沿岸共和軍的任務。1938年,“食雀鷹”還參加了對巴塞羅那的進攻,並持續三天對巴塞羅那進行大規模的轟炸,造成2400餘人死亡。在這次戰爭中,“食雀鷹”的主要對手為蘇聯的I-15、I-16戰鬥機,由於性能較好,且有戰鬥機護航的緣故,“食雀鷹”的戰損率較低,致使意大利人錯誤地認為它已經擁有了在今後一段時間內與敵人抗衡的先進轟炸機,因而放鬆了後繼機型的研發,致使意大利在二戰後期缺乏先進的轟炸機代替“食雀鷹”。

法國布雷蓋14轟炸機

14A2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14.36米 機長:8.87米 機高:3.03米

最大起飛重量:1765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177千米/小時(在2000米高)

武器裝備:3挺或4挺7.7毫米機槍,外加320千克的炸彈

動力裝備:1台224千瓦“雷諾”12FeV-12型液體冷卻發動機

布雷蓋14型飛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最著名的轟炸機,在戰爭末期,就訂購了5500架。它除了執行轟炸機、偵察機和炮兵支援飛機等主要任務外,還被法國空軍用做救護機,從前線運送傷員。該機總共生產了8000多架,其生產一直持續到1926年。除法國使用外,比利時、美國等國家的空軍部隊也有使用。

生產狀況

14型飛機的原型機為布雷蓋AV型飛機,它是配有牽引車發動機的首架布雷蓋雙翼飛機,最初生產型為B2型晝夜轟炸機。1916年,路易斯·布雷蓋親自駕駛著14型飛機進行了首次試飛。1919年,科爾上尉和羅熱上校駕駛著布雷蓋14型飛機進行了1次1609千米的創記錄性飛行。1920年至1921年,該機在法國空軍部隊第33航空偵察團第5飛行大隊服役,1932年最後1架14型飛機退役。

性能特點

布雷蓋14型飛機最有特色的就是座艙布局,它的2名駕駛員、炮手和觀察員的座位相互靠在一起。前部攜帶1挺維克斯機槍。後部座艙內安裝有2挺7.7毫米劉易斯機槍,某些後來的變型機上安裝了第3挺劉易斯機槍。它的動力裝置為1台224千瓦的“雷諾”12FeV-12型液體冷卻發動機,雖然這種發動機顯得相當笨重,但卻有很好的性能,幾乎不發生什麼問題。此外,該機還采用了角補式補償升降舵,尾部裝有尾撬,粗製的鬆緊繩可以將尾撬懸置起來。

日本三菱G4M“貝蒂”轟炸機

G4M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5米 機長:20米 機高:16米

機翼麵積:78.12平方米 最大起飛重量:950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428千米/小時(高度4200米)

實用升限:8500米 轉場航程:7650千米 乘員:7名

武器裝備:1門旋回機炮,4挺7.7毫米旋回機槍,1枚魚雷,1000千克航空炸藥

動力裝置:2台三菱“火星”11型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G4M轟炸機又叫“一式”,是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最有名的轟炸機,盟軍代號為“貝蒂”,它粗而圓的機身極像一根大雪茄,因而在日軍又有“飛行雪茄”的別稱。該機的早期型號無任何裝甲防護,很容易被美軍擊落,因此被盟軍戲稱為“打火機”。後期型號雖然采取了裝甲保護,並安裝了防彈油箱,但仍有大量被擊落。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與海軍頭號王牌西澤廣義都是在G4M轟炸機上被擊落的。盡管如此,在太平洋戰爭初期,G4M轟炸機還是憑借大航程和高速度成為盟軍的噩夢。

“空中打火機”

在G4M轟炸機設計之初,日本海軍就要求它能夠依靠自己的機動性保護自己,而不是裝甲與自衛火力。因此,G4M轟炸機將設計重點全部放在提高速度和回轉性能上,取消了以前轟炸機都要安裝的裝甲。當G4M轟炸機初上戰場時,其良好的機動性能的確使美軍大傷腦筋。此外,在戰爭初期,由於有“零式”戰鬥機的有效保護,G4M轟炸機也曾逞凶一時,後來美軍逐漸掌握了對付“零式”戰鬥機的方法,沒有裝甲、沒有自封閉油箱的G4M轟炸機也就被迫淪為美軍的獵物,一旦被擊中,便會自燃,成為不折不扣的“打火機”。

德國阿爾巴特羅斯C.I轟炸機

C.Ⅲ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11.69米 機長:8米 機高:3.1米

最大起飛重量:1353千克 實用升限:3353米

最大飛行速度:140千米/小時

動力裝置:1台111.9千瓦的奔馳Bz Ⅲ型活塞發動機,或1台119.3千瓦的“梅賽德斯” D.Ⅲ型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1挺7.92毫米機槍或1挺7.92毫米前射MG08/15型機槍,外加91千克重的炸彈

1915年,為了采用可供給德國使用的功率更大的發動機,阿爾巴特羅斯公司設計了C.I型雙座通用飛機。該機不僅被用於偵察、轟炸、照相和炮兵偵察,也暫時用於完成護送任務。由於C.I飛機的性能優越,所以發展出了很多後繼飛機,這些飛機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性能特點

C.I飛機是當時一種先進的飛機,於1915年開始進入部隊服役。它采用了堅固的木質機身,機翼是由木質機翼柱和大量的拉索支撐的。為了幫助靠近座艙的發動機排出有害氣體,C.I飛機擴大了排氣裝置,從而將有害氣體在機翼上方排放掉。最重要的是在活動裝置上安裝有性能卓越的後射機槍,並首次允許觀察員采取對付敵機的防禦行動。著名的飛行員奧斯瓦德·波爾克就曾駕駛過C.Ⅰ型飛機,並研製出了一種調動飛機以能使觀察員對敵機開火的方法。

眾多改型

C.Ⅲ是在C.I型飛機之後生產的,它是阿爾巴特羅斯公司所有的雙座飛機中生產數量最大的。外形和C.Ⅰ型相似,其采用了更大功率的發動機,能對尾翼麵進行校正,從而提高飛機的靈敏性。C.Ⅲ上配備了便於訓練的“帕拉貝魯姆”機槍,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武器,能使觀察員對從機後逼近飛機的攻擊之敵進行開火。之後,又設計了C.Ⅴ、C.Ⅵ、C.Ⅶ、C.Ⅹ和C.Ⅻ等機型。

德國哥達G係列轟炸機

G.Ⅴ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3.70米 機長:11.86米 機高:4.30米

滿載起飛重量:3635千克 實用升限:6500米

最大飛行速度:140千米/小時(在3660米高)

航程:491千米

動力裝置:2台194千瓦“梅塞斯特”DIVa型6缸直列活塞式發動機

武器裝備:2挺7.92毫米“帕拉貝倫”式機槍,外加500千克炸彈

哥達G係列轟炸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的名機,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重型戰略轟炸機,由於其良好的機動性和自衛手段,曾一度成為德國轟炸機的代名詞。其第一種型號——哥達G.Ⅰ由哥達車輛廠於1915年1月研製成功,由於該機將機身破例安裝在雙層機翼之上,造成重心偏高,導致著陸事故增多,因而除保留少量外,其餘很快被淘汰。重新設計的哥達G.Ⅱ將機身移到了下層機翼上,並於1916年3月開始出現在巴爾幹戰線上,後因發動機不過關而中止生產,但大多數人將哥達G.Ⅱ視為哥達係列轟炸機的開端。

哥達G.Ⅳ

哥達G.Ⅳ是哥達係列飛機中最著名的型號,它由哥達G.Ⅲ改進而來。最為重要的改進在於發明了對付來自飛機後下方敵機攻擊的辦法:後座的活動機槍可向後下方射擊,給敵機以出其不意的反擊。1917年5月25日,從屬於德國轟炸機第三聯隊的哥達G.Ⅳ開始空襲英國倫敦,由於頻繁造訪這裏,因而被戲稱為“英格蘭飛行隊”。該機攜帶足夠彈藥後作戰半徑可覆蓋南部英格蘭的大部分地區。在5-8月這段時間,哥達G.Ⅳ常以10-22架的大編隊作白晝轟炸,加上機上拉貝呂姆機槍的配合以及良好的機動性能,很少被英國戰鬥機擊落,而這種大編隊遠程密集轟炸卻開創了人類航空史上的戰略空襲先河。

德國容克Ju 86轟炸機

Ju 86D-1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2.5米 機長:17.87米 機高:5.06米

最大起飛重量:8200千克 實用升限:5900米

最大飛行速度:325千米/小時(3000米的高度)

航程:1500千米

動力裝置:2台447千瓦的尤莫250C-4型6缸柴油發動機

武器裝備:3挺7.92毫米機槍,800千克炸彈

Ju 86是容克公司在20世紀30年代,應德國航空部和國家航空公司漢莎航空公司發展新型運輸機和轟炸機而研製的。該機是一種雙發動機低翼強化表麵單翼機,兼有轟炸機和民用運輸機兩種用途,盡管Ju 86最終被其他機型所超越,但是卻為He 111和Ju 88鋪平了道路。

生產狀況

1934年11月4日首架Ju 86試飛,1935年開始正式生產,轟炸機型稱為Ju 86A,民用型稱為Ju 86B。Ju 86A裝有2台尤莫205C-4柴油發動機,生產了12架後就被D型取代。Ju 86B製造了7架,由漢莎航空公司和瑞士航空公司使用。Ju 86C改進了B型的尾部設計,共製造了4架。D型改進了A型的尾部設計,克服了縱向不穩定的問題。1937年,5架D型交給“禿鷹”軍團使用。K型是出口瑞典的型號,直到1956年才退役。K-2型出口匈牙利空軍,曾在蘇德前線使用到1942年。此外,還有E、G、P、R等改型。

Ju 86P型高空偵察機

真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作用的是Ju 86P高空偵察機,它分為P-1高空轟炸機和P-2高空偵察機兩種。該機在D型的基礎上加大了翼展,取消了尾部機槍塔,安裝了新的雙座加壓座艙,使用了專門為高空設計的尤莫207A-1 6缸柴油發動機,加裝了渦輪增壓器,為發動機提供增壓進氣和為駕駛艙加壓。Ju 86P於1940年開始投入使用,並參加了不列顛戰役。1941年6月22日前,P型機頻繁地對蘇聯縱深地帶進行偵察。在地中海前線,P型機也對埃及的英軍進行頻繁偵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