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梅”與中國
1919年北洋政府在國務院下設“航空辦事處”,掌管全國航空事務。1921年“航空辦事處”被改組為“航空署”,同年該機構在全國實施開辦5條幹線、12條次幹線、8條支線的計劃。1921年7月1日,北洋政府使用從英國進購的“維梅”飛機,開通了京滬航線北京至濟南段。除用兩天時間在北京與濟南之間往返一個來回外,同日航空署還發行了航空明信片。遺憾的是,10天之後,這條航線便由於“經費困難”而被迫中斷。
複古飛行
2005年7月3日下午4時許,有“冒險王”之稱的美國富豪史蒂夫·福賽特和52歲的領航員馬克·雷布霍爾茲在隆隆的馬達聲中降落在愛爾蘭西海岸的一個高爾夫球場上。為了再現86年前兩位英國飛行員飛越大西洋的曆史片段,他們特意乘坐用木頭和帆布手工打造的翻版“維梅”飛機,從加拿大紐芬蘭島起飛,曆時18小時15分鍾,航行3154千米後在愛爾蘭降落。這次航行雖然比英國人埃爾庫克和布朗用的時間多了1個多小時,但著陸非常順利,而當年的兩位前輩卻是一頭紮進泥裏的。
英國維克斯“惠靈頓”轟炸機
“惠靈頓”B.MK 3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26.26米 機長:18.54米
機高:5.31米 實用升限:5790米
最大起飛重量:13381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400千米/小時(在3810千米高)
航程:3540千米(載680千克炸彈時)
動力裝置:2台1017千瓦布裏斯托爾“大力神”
星型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8挺7.7毫米機槍,外加2041千克炸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航空方麵英國一邊積極擴充空軍編製和推進機場建設,一邊著手研發新型飛機。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對轟炸機,尤其是中遠程轟炸機傾注了相當的心血,在戰前和大戰期間先後成功研製了“布倫海姆”、“惠靈頓”、“蚊”、“蘭開斯特”等諸多型號的轟炸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國的主力轟炸機,“惠靈頓”曾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重要的戰役,戰時出擊架次和投彈噸位均居全英第三,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布局特點
“惠靈頓”的最大特征是獨創性地采用了“最短直線”網格承力構造,這種結構形式具有良好的結構強度和整體耐射擊性能。按45°方向互相垂直編製的細桁條骨架蒙上蒙皮後如“魚籠”一般結實,且由於承載能力均勻,即使局部損壞也不易引起致命的結構崩潰。作為自衛火力,“惠靈頓”的機頭和機尾都設有旋轉炮塔,上各裝有2至4挺勃朗寧機槍。機頭下方有投彈窗和雷達罩,駕駛艙內配備正副駕駛員、通訊員和領航員,後機身有1名射手。
型號眾多
與其他歐美國家的飛機一樣,根據發動機的改進和作戰功能的轉換或提高,“惠靈頓”也擁有從MK.1到T.MK.19等19種改進型號。其中,MK.1為第一種改型,裝有2台777千瓦9缸“飛馬”18型空冷發動機,機頭和機尾設有簡便型炮塔,前機身兩側開有長方形舷窗但不設側麵武器。MK.3是1941至1942年間主要的轟炸機型號,曾出口加拿大,共生產了1519架,該型改裝了1017千瓦“大力神”3或11型空冷發動機,尾炮塔作了修形,並開始裝配4挺機槍,1943年後曾用於進攻意大利。MK.10是“惠靈頓”的最後一種轟炸改型,其基本結構與MK.3相同,但換裝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
實戰經曆
從1942年開始,英國逐漸對德國本土采取大規模大麵積轟炸行動。同年2月,新上任的轟炸機司令部首腦哈裏斯更是極力推崇對德實施“徹底集中的戰略轟炸”,以挫敗敵人的士氣。5月30日,1046架轟炸機對科隆進行了持續90分鍾的“麵積轟炸”,對包括民房在內的整個城區“無差別”的投下1455噸炸彈,並從此拉開盟軍對德國本土大規模空襲的序幕,在此期間“惠靈頓”轟炸機曾擔任了重要角色。但雙發的“惠靈頓”畢竟難以擔任日益苛刻的遠程戰略轟炸任務,當四發轟炸機不斷補充部隊後,該機在多數情況下隻能充當大編隊中一支輔助力量使用。此後不久,“惠靈頓”被更多地用在適合它施展威力的海上使用,並立下不少戰功。
英國阿弗羅“蘭開斯特”轟炸機
“蘭開斯特”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31.1米 機長:21.18米 機高:6.10米
最大飛行速度:462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7470米 航程:3568千米
武器裝備:內部彈艙可載彈9978千克,後期型號可運載單顆3632、5448或9988千克高爆炸彈執行特殊任務,自衛武器為“勃朗寧”機槍
“蘭開斯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中的主力機種,憑借所使用的“梅林”發動機和實用的大彈倉及豐富多樣的作戰模式,該機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包攬了全部重要戰役的戰鬥任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皇家空軍轟炸機的主戰機種,累計出擊15萬餘架次,雄居全英之首;共投彈60萬餘噸,占皇家空軍戰時總投彈量的2/3。
布局特點
“蘭開斯特”轟炸機采用常規布局,機翼為長長的梯形懸臂中單翼,4台發動機均安裝在機翼上。機身前部是一個集中了空勤人員的駕駛艙,其下部為寬大的炸彈艙,碩大的艙內可靈活選掛形形色色的炸彈。它的自衛武器是機槍:後機身背部和機尾分別設有FN5、FN50、FN20型炮塔,各型炮塔上分別裝有2到4挺“勃朗寧”7.7毫米機槍。其橢圓形的雙垂尾和可收放的後三點起落架則與當時流行的重型轟炸機極為相似。
主要改型
1940年,雙發動機的“曼徹斯特”轟炸機由於發動機故障頻繁,迫使皇家空軍研發了一種裝有4台“梅林”發動機的新型機種,沒料到這一改變導致了一代名機“蘭開斯特”的誕生。為了不斷適應戰事需要,“蘭開斯特”發展了從MK.1到MK.10等諸多改型。其中,MK.1型的機身仍與“曼徹斯特”轟炸機的相同,但改裝了水冷卻“梅林”20、22或24型發動機。MK.2型為了克服“梅林”發動機的一些缺陷,改裝了布利斯托“大力神”6型1284千瓦14缸星形空冷發動機的改型,因而外觀上與其他型號有較大區別。
服役生涯
1941年12月24日,駐瓦汀頓的皇家空軍44飛行中隊最先接收到3架“蘭開斯特”。次年3月3日,該中隊的4架“蘭開斯特”MK.1飛往赫裏高蘭灣布雷,成為該機第一次參加的軍事行動。10日,又有2架前往埃森參加攻擊行動,投下第一批炸彈,從而邁開了此後3年半時間向法西斯德國部隊頭上傾瀉成千上萬噸炸彈的第一步。1942年3月至6月,英國皇家空軍對德國魯爾工業區發動了多次夜間照明轟炸,其中有3次為“千機大轟炸”,空襲城市分別為科隆、埃森和不萊梅。在這些行動中,“蘭開斯特”扮演了重要角色。在1942年10月之前,皇家空軍還專門選擇了一些戰略目標,利用“蘭開斯特”進行多達45次的實驗性白晝轟炸,目標大多為波羅的海沿岸的潛艇工廠,而攻擊這些目標在“蘭開斯特”問世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英國德·哈維蘭德DH.98“蚊”式轟炸機
“蚊”式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12.6米 機長:12.43米 機高:4.65米
實用升限:11300米
最大速度:656千米/小時
續航距離:2390千米
武器裝備:載彈量1800千克
乘員:2人
“蚊”式轟炸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人的驕傲,更是充滿了傳奇色彩的一代名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僅皇家空軍轟炸機軍團中的“蚊”式轟炸機就出動過39795架次,投下十多萬顆炸彈,而自己僅有254架被擊落,戰損率不及其他一般戰機的1/3,創造了皇家空軍轟炸機作戰生存率的最佳記錄。此外,由於該機采用20世紀40年代少見的全木結構,且性能優良,因而具有“木製奇跡”的綽號。該機除可以擔任日間轟炸機任務外,還有夜間轟炸機、偵察機等其他型號。
實戰表現
1942年6月31日,英國第105中隊的4架“蚊”式轟炸機參加了對科隆的“千機轟炸”。之後,“蚊”式轟炸機幾乎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每一次夜間轟炸行動,由於它速度極快,基本上可以避開德國戰鬥機的截擊,所以被用來為轟炸機編隊的前導機使用。“蚊”式通常是在飛臨目標上空後,用燃燒彈在目標區炸出火光,為後續重型轟炸機編隊指示目標。除此之外,英國還利用“蚊”式轟炸機的性能優點執行若幹特殊任務,如秘密往來於瑞典和英國之間,運送外交郵袋、信使、特殊人員等,著名的物理學家玻爾就是被裝在“蚊”式轟炸機的炸彈艙內被送到英國的。
“優雅的木頭”
1943年1月31日上午,德軍主要領導人之一——戈林準備在柏林的閱兵式上發表演講,結果從頭上飛過的英國第105中隊的“蚊”式轟炸機迫使該儀式不得不取消。而改在下午舉行的閱兵式又因為第139中隊“蚊”式的“配合”再次被取消。同日下午,準備發表鼓勵性演說的戈培爾也因為“蚊”式轟炸機的“騷擾”取消了演講。雖然在兩次任務執行過程中,“蚊”式轟炸機沒有投下一顆炸彈,但卻使戈林和戈培爾誇下的“沒有任何敵機能在白天飛臨柏林上空”的海口變成了笑話。戈林對此大為震怒,在德國空軍部的一次講話中他說:我非常羨慕“蚊”式飛機,英國人能夠得到比我們多很多的鋁材,卻發展了一種優雅的木頭飛機,且生產速度快得驚人。
設計師——德·哈維蘭
“蚊”式戰鬥機的設計者是曾設計了著名“彗星”號噴氣式戰鬥機的大名鼎鼎的德·哈維蘭。他於1882年出生於英國白金漢郡,26歲開始設計飛機,28歲時他研製的雙翼機試飛成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先後研製成功了BE-2、DH-2、DH-4、DH-77等飛機。其中BE-2雙翼機於1912年曾創造了3960米的飛行高度記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設計的“蚊”式戰鬥機更是創造了一個奇跡。1944年,由於對英國航空事業的重要貢獻,他被授予爵士,1962年獲得英國政府頒發的功勳章。1965年5月21日,德·哈維蘭在英國的哈特菲爾德逝世。
英國肖特“斯特林”轟炸機
“斯特林”Ⅲ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30.2米 機長:26.59米 機高:6.93米
最大起飛重量:31751千克 實用升限:518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435千米/小時(4420米高)
航程:950千米
動力裝備:4台1230千瓦布裏斯托爾“大力神”Ⅵ或XⅥ星型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8挺7.7毫米勃朗寧機槍,外加6350千克炸彈
“斯特林”飛機是英國服役的第一種四發動機單翼轟炸機,雖然這種體形龐大的戰機未能獲得與“蘭開斯特”和“哈利法克斯”轟炸機同樣多的榮譽,但是它卻是歐洲大陸上空參戰飛機中最重要的一員,參加了英國轟炸司令部組織的大部分奇襲作戰。
生產狀況
“斯特林”轟炸機於1939年5月14日首飛,1940年8月開始服役,1941年首次使用於對鹿特丹的轟炸,後來廣泛用於對德國的空襲。皇家空軍裝備的2374架“斯特林”戰機由Ⅰ、Ⅲ、Ⅳ(運輸機)和Ⅴ(轟炸機)四種型號組成,它們分別在3家工廠建造,其中大部分由位於貝爾法斯特的肖特公司——哈蘭德公司製造。
結構特征
“斯特林”的翼展小,能夠進入皇家空軍的機棚,機翼縱橫比較低,需要一種堅實的起落架。其主機身彈倉長13米,被縱向拱形梁分成6個小艙,每個小艙均有一扇活頁門。動力裝置為4台1230千瓦布裏斯托爾“大力神”Ⅵ或XⅥ星型活塞發動機,機翼橫梁桁架內裝有自封閉油箱。此外,在發動機艙內還安裝有艙內炸彈架。
“醜小鴨”
“斯特林”飛機被皇家空軍稱為“醜小鴨”,因為很多人認為它潛能未充分發揮,在麵對高射炮火和戰鬥機時,乘員沒有逃生措施而使人感到害怕。但是很多乘員還是對“斯特林”充滿了信心。該機通常載有7名機組人員,由2名飛行員、導航/轟炸員、前方炮手/無線電報務員、2名航炮手和1名隨機工程師/航炮手組成。
任務轉變
1943年起,“斯特林”轉而用於牽引滑翔機、布雷、幹擾敵方雷達和向敵占區空投間諜以及運輸等。在諾曼底作戰中,“斯特林”飛機在拖曳載有部隊的滑翔機時扮演了重要角色。之後,“斯特林”又在阿納姆的空降作戰中和在1945年3月橫渡萊茵河作戰中拖曳了滑翔機。到1946年3月,大多數“斯特林飛機”中隊被裁減或被轉作其他飛機,最後一架“斯特林”飛機也從皇家空軍退役。
輝煌戰績
“斯特林”飛機由第11轟炸司令部指揮的中隊使用,共出動了18440架次,投彈27821噸,投放了20000枚地雷。在生產的2369架“斯特林”飛機中,有769架損毀,其中行動中損毀了641架。在1947年,有24架“斯特林”MKⅤ型被改裝成貨機和客機,並由比利時使用。
英國霍克·西德利“火神”轟炸機
“火神”B.2型轟炸機技術檔案
翼展:33.83米 機長:30.45米 機高:8.28米
最大起飛重量:90800千克 轉場航程:765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1038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6800米
武器裝備:21枚454千克的減速炸彈,也可攜帶核彈或1枚“藍劍”空-地導彈,載彈量為9500千克
動力裝置:4台“奧林帕斯”301渦噴發動機
“火神”轟炸機是由原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研製的世界上最早的一種三角翼轟炸機,曾與“勇士”和“勝利者”轟炸機一起構成英國轟炸機的三大支柱。該機於1947年開始研製,1952年首架原型機試飛。最初用於執行中遠程戰略轟炸任務,後改為執行常規轟炸任務。
結構特點
“火神”轟炸機采用無尾三角翼氣動布局,4台“奧林巴斯”噴氣發動機安裝在翼根之內,進氣口開在翼根前緣。該機擁有一副麵積很大的懸臂三角形中單翼,基本前緣後掠角50°。中央翼除安裝發動機外,還設有炸彈艙。機身斷麵為圓形,機頭上有一個大的雷達罩,上方是突出的座艙頂蓋。座艙可乘坐正副駕駛員、電子設備操作員、雷達操作員以及領航員,機頭下方有投彈瞄準鏡。機身腹部有一個長8.5米的炸彈艙。“火神”轟炸機共有B.1和B.2兩個型號,其中B.1型裝有4台“奧林巴斯”101、102或104型發動機,1956年7月裝備部隊,共生產了45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