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戰鬥機5(3 / 3)

期望過高

達索公司原估計“陣風”戰鬥機的總需求量可以達到800多架,他們設想的是法國空軍需要234架,法國海軍需要78架。但是與這一美好設想不同的是,截至2002年初法國國防部增購了20架為止,法國購買的“陣風”戰鬥機的數量為61架,其中空軍36架,海軍25架。其中的10架已經在2001年交付,而2001年訂購的雙座“陣風”在2008年交付。雖然這樣的結果不免讓人有些失望,但如果“陣風”服役後,表現良好,也許還可以贏得訂單。2001年5月第一個法國海軍聯隊成立時,已經有2架“陣風”戰鬥機開始在“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上服役。

值得紀念的日子

“陣風”戰鬥機從設計到建造再到被大家接受,它的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不可忽略的,它的每一步變化都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1983年達索飛機公司宣布研製實驗戰鬥機“陣風”A;1985年12月14日,首架“陣風”A飛機順利出廠;1986年7月4日,該機進行了首次試飛;1991年4月,首架空軍型“陣風”C首次試飛;1991年12月13日,海軍型“陣風”M01首次試飛,並於1993年4月19日首次在航母上著陸。

瑞典薩伯J-35“龍”戰鬥機

J35D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9.40米 機長:15.35米 機高:3.89米

最大起飛重量:15000千克 實用升限:18300米

最大飛行速度:2252千米/小時 轉場航程:3250千米

薩伯J-35“龍”戰鬥機是瑞典的第二代超音速戰鬥機,主要被用於截擊。該機在世界上率先采用了一種極具特色的雙三角翼外形,這在瑞典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算是一大創舉。除原型機外,薩伯J-35“龍”戰鬥機還成功研製出了多種改進型號,主要型別有J35B、SK35C、J35D、S35E、J35F、J35J等。

巧對強敵

瑞典戰機的研發目的主要是用來對付蘇聯的進攻,但想頂住蘇軍的攻擊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瑞典對飛機的快速反應能力,在惡劣環境中的軍事對抗能力以及持續反擊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這樣才能盡可能的減少損失。鑒於此,瑞典軍方要求J-35“龍”戰鬥機的最大飛行速度不得低於1.4馬赫,並具備快速起飛能力;不但可以攔截高空高速轟炸機,還應該具有機動靈活的作戰能力;構造不能過於複雜、並具有易於維護、價格低廉、操縱簡單等特點。

J35A

J35A是“龍”式戰鬥機第一種生產型,它於1960年3月正式進入瑞典空軍服役。前62架裝有1台RM6B發動機,從第63架起,發動機改用改進的SFA66型加力燃燒室。該型機配置Saab-S6B紅外和雷達火控設備,裝備有2門30毫米“阿登”-55機炮和4枚“響尾蛇”紅外製導空-空導彈。

J35B和SK35C

從1964年起,瑞典軍隊中的大部分J35A被J35B和SK35C所取代,其中J35B是J35A的改進型。該型在J35A的基礎上,采用了改進的Saab-S7迎頭攔截機炮瞄準具和火控係統,改進了與STRIL-60地麵防空指揮係統配合工作的電子設備,同時還增加了4顆250千克炸彈。SK35C型則是在J35A型基礎上研製的雙座教練型,該機的前機身經設計修改,將學員與教員串列安排,除沒有裝備雷達,並給後座的飛行教練裝備了潛望鏡外,其他裝備與J35A基本相同。

J35D

J35D是J35B的改進型,該型號對機身作了修改,加長了進氣道,換裝了SFA67型加力燃燒室,使最大平飛速度超過了2馬赫。J35D的原型機於1960年12月試飛,1962年初投產,1964年初交付使用。

S35E

S35E是在J35D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屬於“龍”係列飛機中的偵察型,因此機頭增壓艙內裝有1台廣角照相機和4台其他照相機,可進行180°低空攝影。另外還有3台長焦距照相機可進行高空和遠距離低空照相,因此,S35E偵察機可以在夜間與低亮度條件下進行偵察任務。首架S35E在1963年6月27日實現首飛成功,1965年8月開始服役。

J35F

J35F是從J35D改進而來的全天候截擊型,它裝備有薩伯S7B迎頭攔截火控係統、PS-01/A搜索、測距雷達以及PN-594/A和AN-793/A導航係統。攜帶的武器為1門30毫米“阿登”M/55機炮、2枚瑞典仿製的Rb27“蒼鷹”空-空導彈和2枚Rb28“蒼鷹”紅外製導空-空導彈。後來瑞典軍方為了延長J35的服役年限,對即將退役的J35F進行了升級改裝,改裝後的飛機成為一個新的型號,被稱為J35J。

瑞典薩伯JAS-39“鷹獅”戰鬥機

JAS-39A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8米

機長:14米

機高:4.7米

最大起飛重量:1500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2252千米/小時(高空)

起飛著陸距離:800米(簡易跑道)

武器裝備:2門27毫米“無瑟”BK27機炮,可掛多種導彈。

JAS-39“鷹獅”屬於單座全天候全高度戰鬥機,被用以取代瑞典空軍的Saab-37“雷”式戰鬥機。它是由薩伯-斯堪尼亞公司研製的一代非常成功的戰鬥機,被認為是西歐“三代半”戰鬥機中重量最輕、尺寸最小、最早投入使用的飛機。該機有單座的JAS-39A和雙座教練型JAS-39A兩種機型。

性能優異

JAS-39“鷹獅”設計之初便秉承著一機多用的原則,因此它可以通過改變數字式機載設備和計算機的程序,使同一架飛機執行幾種不同的任務。除此之外,“鷹獅”還具有在任何高度以超音速飛行的能力。設計者還充分考慮到瑞典多公路的國情,使“鷹獅”可以在普通的粗糙路麵上起降。另外,該機還繼承了瑞典戰鬥機一貫優秀的對艦攻擊能力,可攜帶多種瑞典空-艦導彈對艦艇發動攻擊。當然維護簡單、外場起飛隻需少量的維護人員也是該機不得不說的另一大優點。

拿來主義

雖然瑞典是個小國,但是國力一點也不弱,這是因為他們善於引進外來技術,並將其合理應用。如JAS-39“鷹獅”的發動機是美國產品,輔助發動機是英國產品,機關炮是德、法產品,翼尖上的AIM-9“響尾蛇”導彈來自美國,翼下的“天空閃光”中距空-空導彈來自英國。瑞典將來自各國的產品的最好一麵發掘出來,便組成了技術領先的JAS-39“鷹獅”戰鬥機。

小失敗成就大輝煌

1988年,5架JAS-39原型機進行了首次試飛,但因為飛行控製係統軟件出現了問題,同年2月2日一架原型機在試飛中墜毀。這次失敗使瑞典飛機製造公司重新修改了飛行控製軟件,使JAS-39的性能大大提高,於是出現了1992年9月8日倫敦範堡羅航展上精彩的一幕:一架參展的JAS-39戰鬥機騰空而起,直插藍天,表演了倒飛、斤鬥、小半徑盤旋、大迎角低速通場等一係列高難動作,博得了在場觀眾的一致好評。

後勁十足

薩伯公司非常看好他們的JAS-39“鷹獅”戰鬥機,認為它不僅創造了空前的輝煌,更能在未來大有作為。但為了能與美國的JSF戰鬥機競爭到底,薩伯公司決定對JAS-39“鷹獅”進行一些重大的改進,主要改進項目有:采用推力矢量係統,以提高飛機的機動性和作戰效能;選用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減少雷達和其他外部特征值,增強飛機的隱身性能;對現有電子設備進行升級,研製新一代的電子係統;掛載下一代超視距空-空導彈;換裝下一代座艙人機界麵等。

歐洲EF2000“台風”戰鬥機

EF2000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0.95米 機長:15.96米 機高:5.28米

最大起飛重量:21000千克 作戰半徑:556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2125千米/小時(6090米高度)

實用升限:16765米 動力裝置:2台“歐洲噴氣式”EJ200發動機

武器裝備:1門27毫米速射機槍,外加6500千克彈藥

EF2000“台風”戰鬥機是一種以奪取空中優勢為主要任務,同時也具備相當對地攻擊能力的製空戰鬥機,它由英、德、意、西班牙四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共同研製。在“台風”之前,由如此多的國家共同研製的飛機並不多,而像戰鬥機這樣關係到國家安全大事的合作項目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台風”可謂開創了軍事工業領域的一個新景象。但是這樣的合作因為要兼顧各國的要求,所以采用了很多現代高科技,不過各項性能並不十分突出。

結構特點

EF2000“台風”戰鬥機采用了下單翼、小展弦比的無尾三角翼布局,2台發動機並列安裝在後機身內,機上還裝有德國航宇公司的數字式發動機控製係統和盧卡斯公司的燃油管理係統,除機內油箱可帶4000千克燃油外,還可帶2個1立方米和1個1.5立方米的副油箱。最讓人驚歎的是,它的機體由大量的先進材料製造而成,如機身、機翼、垂尾和方向舵等處均大麵積采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鴨翼、機翼後緣外側襟副翼和尾噴管使用了鈦合金材料;機頭雷達罩和垂尾翼尖使用了玻璃纖維加強複合材料;機翼前緣縫翼、翼尖吊艙、垂尾前後緣和根部均使用了鋁鋰合金;座艙蓋框和周圍使用了鎂合金。

向多任務型發展

2006年5月4日,一架“台風”戰鬥機成功完成了首次“顫振試驗”,表明該機在帶有重型空-地武器時擁有穩定的氣動性。該實驗的成功,提升了“台風”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在“台風”戰鬥機的研製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在本次試驗中,“台風”戰鬥機安裝了6枚“寶石路”Ⅱ炸彈、2枚AIM-9L響尾蛇導彈和1個機身中部油箱。在如此重載荷的情況下,飛行員仍像駕駛“無顧慮”戰鬥機一樣進行飛行。“台風”戰鬥機的穩定性由此可見一斑。

前景黯淡

除了被EF2000“台風”戰鬥機的四個研製國訂購外,該機在2003年7月奧地利的新機選購計劃中,擊敗競爭對手JAS-39和F-16最終獲得18架首批訂單。但這樣的開門紅卻沒有給“台風”帶來好運氣:先是2004年初,希臘政壇變動,以前口頭承諾訂購60架EF2000“台風”的左翼政府被推翻,而新上台的右翼政府並不願意履行前政府的訂購承諾,這一單大買賣隻能告吹。2005年4月,“台風”在新加坡戰鬥機采購競標中被淘汰,這不禁使人們為這種新型戰鬥機的前景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