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鞅說:“我聽說,行動遲疑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有功效。國君應當盡快下定變法的決心,不要顧慮天下人怎麼議論您。何況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來就會被世俗社會所非議;有商鞅唇戰群儒獨一無二見識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常人的嘲笑。俗話說:‘愚笨的人在事情辦成之後還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對那些還沒有顯露萌芽的事情就能預測到。’普通百姓,不可以同他們討論開始創新,卻能夠同他們一起歡慶事業的成功。郭偃的法書上說:‘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見。成就大業的人不去同民眾商量。’法度,是用來愛護百姓的;禮製,是為了方便辦事的。因此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如果能夠使國家富強,就不必去沿用舊有的法度。如果能夠使百姓得到益處,就不必去遵循舊有的禮製。”
孝公說:“好!”
甘龍說:“不是那麼回事!臣也聽說,聖明的人不去改變百姓的舊習俗來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變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順應百姓舊有的習俗來實施教化的,不用費什麼辛苦就能成就功業;根據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的人,官吏熟悉禮法,百姓也安樂。現在如果改變法度,不遵循秦國舊有的法製,要更改禮製教化百姓,臣擔心天下人要非議國君了。希望國君認真考慮。”春秋殉馬坑殉戰車公孫鞅說:“您所說的這些話,正是社會上俗人所說的話。平庸的人固守舊的習俗,讀死書的人局限於他們聽說過的事情。這兩種人,隻能用來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卻不能同他們在舊有法度之外討論變革之事。夏、商、周這三個朝代禮製不相同卻都能稱王於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製不同,卻能先後稱霸於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創製法度,而愚蠢的人受法度的約束。賢能的人變革禮製,而沒有才能的人受禮製的約束。受舊的禮製約束的人,不能同他們商討國家大事。被舊法限製的人,不能同他們討論變法。國君不要遲疑不定了。”
杜摯說:“聽說,如果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變法度,如果沒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換使用工具。臣聽說效法古代法製沒有什麼過錯,遵循舊的禮製不會有偏差。國君應該對之仔細思考。”
公孫鞅說:“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應該去效法哪個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禮製不相互因襲,又有什麼禮製可以遵循呢?伏羲、神農教化不施行誅殺,黃帝、堯、舜雖然實行誅殺但卻不過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時代,他們各自順應時勢而建立法度,根據國家的具體情況製定禮製。禮製和法度都要根據時勢來製定,法製、命令都要順應當時的社會事宜?戰國青銅牛兵器、鎧甲、器具、裝備的製造都要方便使用。所以臣認為,治理國家不一定用一種方式,隻要對國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商湯、周武王稱王於天下,並不是因為他們遵循古代法度才興旺,殷朝和夏朝的滅亡,也不是因為他們更改舊的禮製才覆亡的。既然如此,違反舊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應當遭責難;遵循舊的禮製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國君對變法的事就不要遲疑了。”戰國兵器鑲金錯銀匕首孝公說:“好!我聽說從偏僻小巷走出來的人愛少見多怪,學識淺陋的人多喜歡詭辯。愚昧的人所譏笑的事,正是聰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興的事,正是有才能的人所擔憂的。那些拘泥於世俗偏見的議論言詞,我不再因它們而疑惑了。”商鞅廣場雕塑在這場精彩的大辯論中,商鞅以寡敵眾,用滔滔不絕的辯論口才為秦國的革新作好了思想輿論準備。商鞅在這場辯論中闡明了“治世不一道,治國不法古”這一主題,成為改革變法的宣傳口號,等於是展開了政治上的宣傳。商鞅在辯論中駁得守舊派代表甘龍和杜摯啞口無言,從輿論上打擊了守舊派勢力,為改革爭取到輿論上的主動。商鞅精彩的辯論消除了秦孝公的顧慮,堅定了秦孝公改革的信心,為商鞅在秦國的改革變法運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總之,這場辯論向秦國社會的各個階級和階層發出強烈的信息,在秦國,一場翻天覆地的改革變法運動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