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初露鋒芒,大展才華(1 / 2)

1.四見孝公

雖然曆史證明商鞅是個才華橫溢之人,但是當時的商鞅隻得到了已經去世的魏相公叔痤的賞識,他的才華並未被世人了解,當然秦孝公當時更不可能知道。因此,別說是商鞅想要得到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甚至是拜見秦孝公也並非易事。

商鞅見秦孝公

初出茅廬的商鞅在無法通過正常渠道拜見秦孝公的情況下,使出了法家“術”中“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術法,私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秦孝公。在景監的安排下,商鞅終於如願以償,得以拜見秦孝公。但是,想要得到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商鞅還是費了一番周折的。

商鞅通過四次拜見秦孝公才得到秦孝公的賞識。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詳細記載了商鞅四見孝公的過程。秦孝公周文王(公元前1152—前1056年)姬姓,名,也稱伯昌。在位時發展生產,增強國力。解決虞、芮兩國紛爭,使之歸附。先後攻滅黎、邗、崇等國,並建都豐邑(今陝西長安灃河西)。在位50年,為滅商奠定了基礎。

終於召見了商鞅,讓他說了很長時間的國家大事,可是孝公不斷地打瞌睡,一點也聽不進去。事後孝公遷怒景監說:“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夥,這種人怎麼能任用呢!”景監又用孝公的話責備商鞅。商鞅說:“我用堯、舜治國的帝道勸說大王,他的心誌不能領會。”周武王(?—公元前1043年),姓姬名發,文王之子,生卒年不詳。周王朝的建立者,因商紂暴虐無道,於是率領諸侯會師盟津,商討伐商,後大戰於牧野,敗紂而代有天下,都鎬京。建立諸侯國,在位十九年崩,諡曰武。過了五天,景監又請求孝公召見商鞅。他商鞅再次見孝公時,把治國之道說的淋漓盡致,可還是不合孝公的心意。事後孝公又責備景監,景監也再次責備商鞅。商鞅說:“我用禹、湯、周文王、周武王治國的王道勸說大王而聽不進去。請求他再召見我一次。”商鞅又一次見到孝公,孝公對他很友好,可是沒任用他。會見退出後,孝公對景監說:“你的客人不錯,我可以和他談談了。”景監告訴商鞅,商鞅說:“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去說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準備采納了。果真再召見我一次,我就知道該說些什麼啦。”

於是商鞅又見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談的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地在墊席上向前移動膝蓋,談了好幾天都不覺得厭倦。景監問:“您怎麼合上大王的心意了呢?我們國君高興極了。”商鞅回答說:“我勸大王采用帝王治國的辦法,建立夏、商、周那樣的盛世,可是大王說:‘時間太長了,我不能等,何況賢明的國君,誰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時候名揚天下,怎麼能叫我悶悶不樂地等上幾十年、幾百年才成就春秋五霸分布圖帝王大業呢?’所以,我用富國強兵的辦法勸說他,他才特別高興。然而,這樣也就不能與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戰國時期形勢瞬息萬變,楚國有吳起變法,魏國有李悝改革。當別國都大步伐前進時,秦孝公意識到,弱小的秦國也需要短期而有實效的強國之策。商鞅通過四次覲見,分別向秦孝公闡述了帝道、王道、霸道和強國之術。商鞅內蘊嚴厲的法家思想,正好符合孝公的宏偉設想,兩人“語數日不厭”。這一方麵展示了商鞅學識淵博,另一方麵也表現出商鞅對秦國的政治還有些生疏,商鞅希望通過用不同治國之道試探秦孝公,為以後商鞅在秦國的發展確定方向和層次。經過這次長談,商鞅的強國之術終於獲得了秦孝公的青睞,預示了商鞅在秦國富國強兵的改革目標。

2.群臣大辯論

雖然山東的魏、趙、楚也實行過一些富國強兵的改革,但是對於地處西陲的秦國,商鞅的強國之術還是比較陌生的。改革必然要觸動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和阻撓,甚至遭到下層百姓的反對。戰國七雄形勢圖因此,秦孝公雖然對商鞅的強國之術感興趣,但是還存在著顧慮。《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秦孝公任用商鞅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猶豫不決的秦孝公最後決定讓群臣就變法與否問題進行辯論。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在他本人的主持下,群臣展開激烈的辯論。關於這次辯論的過程,在《商君書·更法第一》有詳細的記載。

秦孝公同大臣研討強國大計,公孫鞅、甘龍、杜摯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麵前,他們分析社會形勢的變化,探討整頓法製的根本原則,尋求統治人民的方法。先秦兵器圖秦孝公說:“接替先君位置做國君後不能忘記國家,這是國君應當奉行的原則。實施變法務必顯示出國君的權威,這是做臣子的行動原則。現在我想要通過變更法度來治理國家,改變禮製用來教化百姓,卻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