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實現路徑(6)(3 / 3)

(四)加強紅色文化產業基地建設

1.建設紅色文化產業基地

文化產業基地是指生產或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生產要素的市場主體及這些主體的聚集地,文化產業基地可以優化資源組合,發展集約經營,形成規模優勢。陝西已擁有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寶雞市國家級周秦文化產業示範區和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安塞縣黃土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陝西華清池旅遊有限責任公司、華縣皮影文化產業群等5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以及陝西省歌舞劇院、西安大唐芙蓉園、西安書院門古文化一條街、戶縣農民畫、延安文化藝術中心、安塞民間藝術、鳳翔泥塑、華縣皮影、陝西富平陶藝村、漢中秦巴民俗村、安康龍舟文化園、紫陽縣中國富硒茶觀光園等12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可以看出,這些文化產業基地、園區偏重於陝西傳統文化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在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方麵,隻注重於延安紅色文化產業園區和紅色旅遊基地的建設,其他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尚未建立基地、園區。

建設陝西紅色文化產業基地,有利於集中陝西紅色文化資源要素,實現陝西紅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在陝西紅色文化產業基地的建設中,構建政府、企業、社會三維一體的立體開發格局,通過多方籌集資金,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麵的力量,加大資金投入。

當前,陝西紅色文化產業基地的建設應從以下方麵著手:充分利用延安紅色文化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建立延安國家級紅色文化產業示範園區,以延安紅色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帶動陝西紅色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以渭華起義紀念館、陝甘邊照金根據地紀念館、川陝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馬欄革命紀念館、扶眉戰役紀念館為基礎,建立紅色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紅色文化產業群和紅色文化產業鏈;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可以運用自己的科研優勢,參加紅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使紅色文化產業基地成為教學、科研與產業相結合的重要基地,形成產、學、研互為平台、互相促進的機製,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2.創新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模式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依賴於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建立良好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模式,能有效地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當前,陝西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還僅限於單一的政府主體,進行區域性開發,要把這種開發模式轉變到從整體上進行聯合開發形成全員r體的開發模式,,才能實現陝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大開發o:為此,要從以下方麵創新陝西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模式:陝西省應建立全省統一的陝西紅色文化資源開發領導機構,各有關市縣建立在黨委政府領導下的行政負責製,成立聯合開發協調領導機構;加強研究隊伍的建設,做到研究和宣傳的統一,形成曆史博物館、文獻研究室、黨史研究室和各宣傳部門、文化部門、高等院校、社科研究部門、企業、學術團體及社會全員綜合性開發與研究的新模式;構建政府、企業、社會三維一體的立體開發格局,在開發利用時建立以政府為主體,企業、社會參與,共同開發的格局,通過多方籌集資金,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麵的力量,加大資傘投人;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和研發力量開辟內外結合的開發渠道,形成宣傳教育、新聞、出版、理論傳播、影視兩絡一體化聯合開發的合力,使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取得聯合開發的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