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是一個係統過程,它是由主體通過一定的載體來完成。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主體可分為責任主體和利益主體兩方麵,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載體包括活動載體、傳媒載體和環境載體,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在形式上表現為發展紅色旅遊、文物複製和藝術品製造業、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文藝演出業、網絡文化業等文化產業形態,其實質是主體對陝西紅色文化精神和核心價值的內化。
一、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主體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主體,指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開發利用者。從社會構成來看,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主體可分為個人主體、群體主體、社會主體三種形式。個人主體指獨立的個人,群體主體包括黨、政府、各種團體和企事業組織,社會主體指國家和社會。我們把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三種形式的主體分為責任主體和利益主體兩方麵,這種劃分有利於我們揭示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和建設主體間的內在本質關係,正確認識和建立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體製機製。
(一)責任主體
責任主體是對建設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承擔責任的主體,主要指黨委和政府,其責任主要表現在三方麵。
1.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政策、製度設計和方案製定陝西紅色文化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主導性,陝西省各級黨委政府擔負著陝西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製度設計和方案製定的責任,要抱著對曆史、現在和未來負責任的態度,立足陝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實際,正確認識陝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和時代價值,深度挖掘陝西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對陝西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製度設計和政策製定,並且設計出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具體的、可操作的規劃方案,明確陝西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遠期和近期目標任務、路徑措施和實施的具體辦法。
陝西省委、省政府從總體上應該擔負起陝西省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製度設計和方案製定的責任。近些年,陝西省提出了“兩開四換三轉變”、“一線兩帶”、“三大經濟區”、“四大產業基地”、“六大特色產業”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策略;製定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實現關中跨越式發展規劃》、《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發展規劃》、《陝南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規劃(2009一2020年)》等促進陝西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文化建設方麵,2005年以來,陝西省委、省政府先後出台了《陝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綱要》、《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陝西省文化產業的若幹政策措施》等一係列加強文化建設的政策文件;製定了一些有關陝西曆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政策措施,對陝西的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在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存在著重古輕今、重延安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其他紅色文化資源不夠重視的傾向;陝西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和陝西紅色文化資源大省的狀況不相稱,陝西紅色文化沒有起到對陝西經濟社會發展應有的作用,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陝西省各市縣黨委政府應擔負起本地區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的責任,立足本地實際,著眼未來,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使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得到很好的保護,有效的開發利用。
2.組織實施陝西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做好紅色文化資源的發掘和保護工作,是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提。陝西是紅色文化資源大省,革命遺址眾多,包括民主革命時期黨的重要機構舊址,重要黨史人物的故居、舊居、活動地;重要事件、重大戰役戰鬥遺址;重要會議遺址,具有重要影響的革命烈士事跡發生地或墓地,能夠反映重要曆史活動、進程、思想、文化的各種舊址、遺址等。可以說,陝西目前已經開發利用的紅色文化資源隻有一部分,“有相當一部分重要遺址未被確認或不為人知。這些遺址,有的長期被淹沒於崇山峻嶺或十分偏僻的地方,許多地方不僅不通車,甚至也沒有路;有的在城市建設或新農村建設中被拆除或將被拆除。”陝西各級黨委政府要以對曆史負責任的態度,做好本地區革命舊址、遺址的挖掘和保護工作,不能讓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留下的紅色遺產湮滅、消失,保證陝西的曆史文脈生生不息,綿延長存。
陝西省各級黨委、政府是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組織和實施主體,應切實轉變觀念,樹立陝西紅色文化是陝西發展的軟實力的思想,把陝西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放在同發展本地區經濟同等重要的地位,樹立紅色文化建設政績觀的思想,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陝西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強陝西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紅色文化傳播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