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資源:陝籍黨史人物群體(4)(1 / 3)

陝籍人才之間因師生、同鄉之誼,互相影響、幫帶、扶植和舉薦形成的人才鏈,是造就近代陝西人才群體出現的有利條件。如在甲午戰後,劉古愚在陝西響應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變法維新運動,積極宣傳推行變法主張,培養維新人才。受劉古愚影響,其學生李嶽瑞積極參加維新運動,並與宋伯魯等在京的陝西籍官員發起組織關學會,張季鸞在日本留學中創辦出版《夏聲》雜誌,鼓吹革命。近代大教育家、國學大師、鹹陽人吳宓深受劉古愚那種在黃土裏生長起來的倔強性格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影響,一直以天下為己任。於右任受劉古愚、丁信夫、朱佛光等老師講授新學的影響,加入同盟會,追隨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出生入死,艱苦奮鬥,成為國民黨的元老、辛亥革命的先驅。陝籍黨史人物群體,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這種現象。這個群體在形成的過程中,並不是一開始就成批的產生,在每一個地方(地區)都有一個較為突出的代表,然後以此代表為中心,逐漸團結一批革命者,產生一個小的革命群體,再由多個小群體凝聚成大群體。例如:在陝北就是以李子洲為中心,李子洲在綏德師範學校擔任校長時,他一方麵聘請進步知識分子,如楊明軒、王懋廷、田伯英、常漢三、李瑞陽、何寓礎等著名共產黨員和學界的名人到學校任教師,一方麵幫助學生組織了“陝北青年社”,出版《陝北青年》雜誌,同王懋廷、楊明軒等一起,在學校建立和發展共產主義青年團支部和中國共產黨綏德師範小組,在師生中吸收了劉誌丹、李瑞陽、霍世傑、趙通儒、王兆卿、白明善、馬瑞昌、張肇勤等10多人為黨團員,並以綏師為據點,向陝北各地輸送幹部。

魏野疇是陝西興平人,曾在西安三秦公學和省立三中上學。在北京髙等師範學校學習期間,他接受了馬列主義思想,同李子洲、劉天章、楊鍾健、劉含初、楊曉初、楊明軒等創辦《共進》半月刊,組織了進步的革命團體一“共進社”,宣傳馬列主義和革命思想,對陝西人民的覺醒和陝西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在北京高師畢業之後回到陝西,先後在榆林中學、省立三中和省立一中、成德中學任教,利用學校講壇宣傳革命思想,在他周圍團結了一大批青年骨幹力量,吸收f一批進步青年加入黨團組織。

西安成德中學有許多共產黨人執教,史可軒曾任教務主任,1917年屈武在成德中學讀書期間,結識了鄒均、武止戈、董汝誠、方幹才、劉道潔、李伍亭等,他們後來都成為陝西革命鬥爭的骨幹,有的還為革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其它地區,也同樣有每個地方的中心人物。渭南有王尚德,王尚德同張浩如一起,創辦了“赤水兩等職業小學”,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赤水小組,發展了程養謙、武維化、何思傑、張宗遜、姚俊明、郭士斌、薛應麟、姚明學、姚誌哲、楊純德等為團員。在赤水團支部的領導下,東府地區的團組織有了很大的發展。1925年2月建立了華縣團支部,書記李維屏,發展的團員有蔡頌臣(教師)、潘自力、陳述善、楊慰祖、吉國楨、李維平、雷光顯、張學謙、嶽炳光等10餘人。1925年12月,赤水、華縣、高塘等支部的一部分團員轉為共產黨員,同時成立了中共赤水特別支部,王尚德任書記。王尚德在渭南的建黨活動,使渭南地區大批青年投身於革命隊伍,為以後黨發動渭華起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組織、幹部基礎。

這樣,由革命者個體發展為小群體,再壯大到群體,陝籍黨史人物群體最終形成。列寧曾經指出:“在曆史上,任何一個階級,如果不推舉出自己的善於組織運動和領導運動的政治領袖和先進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統治地位。”①當時,如果沒有魏野疇、王尚德、李子洲、謝子長、劉誌丹等的榜樣,沒有他們的帶動,在陝西也就不可能產生如此多的為中國革命做出貢獻的陝西共產黨人,更不可能形成一個影響巨大的黨史人物群體。

3.新型知識分子成為陝穡黨史人物群體的核心

新型知識分子是陝西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陝西傳播,陝西的新型知識分子逐漸分化,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接觸、學習並最終接受馬克思主義。

陝西新型知識分子群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接受大學教育,從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其中,以到北京的人數最多,約近百名,有劉天章、魏野疇、李子洲、楊明軒、楊鍾健、劉含初等;到天津的有武止戈、鄒均、屈武、張寶泉、韓誌穎等,到武漢、上海的有王尚德、雷晉笙、嚴信民、白明善等。他們中的一部分勇於追求真理的先進分子接受新思潮後,通過介紹《新青年》等進步報刊和自辦刊物、通信以及寒暑假回鄉宣傳等方式,向陝西傳播新文化和馬列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