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資源:陝籍黨史人物群體(2)(3 / 3)

在陝北革命鬥爭進行的同時,黨領導的陝甘邊革命鬥爭也在蓬勃發展。劉誌丹和自己的同窗好友曹力如、王子宜等對自己家鄉保安縣民團進行改造,劉誌丹、曹力如任保安縣民團的正副團總。在對陝甘邊蘇雨生部的兵運工作中,謝子長、劉誌丹、薑耀、牛化東、張東皎、張秀山、髙崗、髙鵬飛、李樹林、黃玉華、郝興民、賀晉年等打人蘇部,成立了軍委。為了建立一支由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中共陝西省委在1930年到1933年短短的兩三年間在陝甘邊發動和領導了大大小小幾十次武裝起義和革命兵變。其中著名的有杜鴻範、張東膠、杜潤芝、張秀山、賀晉年、孫作賓等領導的甘肅靖遠兵變;高鵬飛、蘇傑儒、高勝勇等領導的西華池兵變;李華峰、周凱、周誌學等領導的平涼蒿店兵變。

在黨領導的陝甘邊武裝鬥爭進行的時候,1931年9月,閻紅彥、吳岱峰、楊重遠、黃子文、拓克寬等帶領晉西遊擊隊西渡,進人陝北,開展遊擊戰爭。10月初,晉西遊擊隊和劉誌丹率領的南梁遊擊隊會師,成立了“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後來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成立陝甘遊擊隊總指揮部,謝子長為總指揮,李傑夫為政委,劉誌丹為副總指揮,楊重遠為參謀長。指揮部下轄的步兵大隊第一大隊隊長為閻紅彥,政委為張赫,第二大隊隊長為吳岱峰,政委為高崗;第三大隊隊長為雷恩鈞,政委為陳玉清,騎兵大隊隊長為強世光,政委為楊森;瞀衛大隊隊長為白錫林,政委為胡廷俊。

為推動陝甘邊革命鬥爭的開展,1932年12月,紅二十六軍成立,在紅二十六軍的曲折鬥爭曆程中,劉誌丹、習仲勳、王世泰、楊重遠、黃子文、張秀山等都擔任過各種領導職務,在陝甘邊進行了艱苦的武裝鬥爭。1933年3月,陝甘邊特委正式成立,金理科任特委書記,委員有金理科、秦武山、習仲勳、張秀山、李妙齋等。1933年10月,根據地領導機關和後勤機關撤出照金到南梁,1934年2月,紅四十二師黨委在慶陽縣南梁召開群眾大會,選舉成立了新的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習仲勳任主席,白天章、賈生秀先後任副主席。1934年5月,紅42師黨委在南梁之蔡園堡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建立陝甘邊軍事委員會,由劉誌丹任軍委主席,42師師長改由楊森擔任。

為了推動陝甘邊和陝北革命鬥爭的進一步發展,1935年2月5日,中共陝甘邊特委和中共陝北特委在赤源縣周家繪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西北工作委員會”,由惠子俊任書記(在惠未到職之前由崔田夫代理),崔田夫為組織部長,張秀山為宣傳部長,郭洪濤為秘書長,習仲勳、馬明方、劉誌丹、楊森、張達誌、霍維德、楊琪等為委員。會議還決定正式成立“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確定劉誌丹為軍委主席,謝子長、楊森、楊琪、張秀山、張達誌等為委員,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為白堅,參謀長為朱子休,作戰訓練科科長為雷恩鈞,情報偵察科科長為高朗亭,總務處處長為劉漢武,經理部部長為張成武,總會計為王彩文。

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的成立,使陝甘邊和陝北地區的革命鬥爭有了統一的領導力量,推動了陝甘邊和陝北地區革命鬥爭的進一步發展,它也標誌著陝西共產黨人群體在陝西人民的革命鬥爭中形成並走向成熟。

(四)陝籍黨史人物群體的形成特點

1.從陝藉黨史人物成長的地緣結構看,主要出生在關中和陝北地區

2000年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輯出版了《中共陝西曆史簡明辭典》一書,在陝籍黨史人物中,關中地區有118人,陝南地區有21人,陝北地區有8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