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資源:陝籍黨史人物群體(2)(2 / 3)

在中共陝西省委的領導下,唐樹、李象九、謝子長等發動了清澗起義,唐澍任起義軍事委員會書記,李象九為起義總指揮。清澗起義是大革命失敗後我黨在陝西地區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反革命的開端。清澗起義後,陝西又爆發了由共產黨員王泰吉發動和領導的麟遊起義。共產黨員許才升、呂佑乾、王浪波、呂鳳岐、程國柱、程永盛、王廷壁等組織領導了旬邑農民起義,成立了西北地區第一個縣級革命政權一旬邑縣蘇維埃政府。渭華起義是大革命失敗後,中共陝西省委領導的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武裝暴動,以渭華地區農民革命力量和我黨控製的許權中旅為暴動的主力軍,共產黨員高克林、許權中、楊曉初、張漢俊、髙致凱、劉誌丹、唐澍、謝子長、廉益民、吳浩然、李大德、周益山、劉繼曾、王泰吉、趙亞生、武培謀、雷天祥、張漢泉等都在該旅擔任領導職務,並且參加了武裝鬥爭,有些人在鬥爭中犧牲了自己的寶貴生命。

清澗起義、麟遊起義、旬邑起義、渭華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閥的反動統治,擴大了革命影響,培養和鍛煉了幹部。在清澗起義、麟遊起義、旬邑起義、渭華起義中,唐澍、李象九、謝子長、劉誌丹、王泰吉、王尚德、許才升、呂佑乾等陝西共產黨人成為運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在起義中表現出他們卓越的組織才能和領導才能,表現出為中國革命事業勝利的英勇鬥爭精神和奉獻犧牲精神。經過這些起義鬥爭,他們逐漸成為陝籍共產黨人的領導核心,在他們周圍團結了一大批陝籍共產黨人,他們在領導陝西共產黨人創建陝甘邊、陝北、西北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逐步形成了陝籍共產黨人群體。

渭華起義失敗後,劉誌丹、謝子長等到陝北領導開展武裝鬥爭。1928年4月,中共陝北特委成立,謝子長、劉誌丹、白明善、趙通儒、馮文江、常黎夫、劉瀾濤、賈拓夫、馬文瑞、常立德、李文芳、馬明方、畢維舟、王兆卿、郭洪濤等參加了陝北特委的組織領導工作。中共陝北特委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陝北遊擊隊第一支隊,強世清為支隊長,李成榮為政委;中國工農紅軍陝北遊擊隊第二支隊,羅永寬為支隊長,高朗亭為政委,王聚德為經濟員;中國工農紅軍陝北遊擊隊第三支隊,王兆相為隊長,馬萬裏為政委;中國工農紅軍陝北遊擊隊第四支隊,薛俊山為隊長,馬佩勳為政委,劉子義為經濟員;中國工農紅軍陝北遊擊隊第五支隊,隊長崔正冉,政委王海生;中國工農紅軍陝北遊擊隊第六支隊,隊長樊文德,政委王效曾;中國工農紅軍陝北遊擊隊第七支隊,韓峰任隊長兼政委;中國工農紅軍陝北遊擊隊第八支隊,賀吉祥任隊長,欒新春任政委;中國工農紅軍陝北遊擊隊第九支隊,高朗亭為隊長,王文良為政委。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各遊擊隊和各個地區遊擊戰爭的統一領導,陝北特委在安定縣楊道峁正式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陝北遊擊隊總指揮部”,謝子長任總指揮,郭洪濤任政委,賀晉年任參謀長。在以上遊擊支隊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陝北遊擊隊第一、二、三、四、五團,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27軍(以84師為主力),楊琪為師長,張達誌為政委,朱子休為參謀長。為了統一領導和開展陝北地區的革命運動,在各縣、區人民政權建立的基礎上,在安定縣的白廟岔召開了陝北省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了蘇維埃政府委員會,馬明方為蘇維埃政府主席,霍維德、崔田民為副主席;惠子明為秘書長,劉耀三為內政部長,辛蘭亭為土地部長,髙旭光為糧食部長,齊明珍為勞動部長,艾楚南為財政部長,陳鵬飛為教育部長,劉錦如為優紅委員會主任,羅成德為省工農檢查院院長,保衛局局長劉子義,貿易局局長白林棟,與此同時還選舉了陝北省的軍事委員會,軍委主席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