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資源:中共中央在陝北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3)(3 / 3)

(8)中國醫科大學舊址中國醫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醫科院校,位於延安市寶塔區橋兒溝鎮柳樹店村。其前身為1931年創建於江西瑞金的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和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後隨紅軍長征到達陝北。1940年,在延安的學校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1941年7月,毛澤東為學校第十四期畢業生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

(9)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舊址位於延安東川7.5公裏處劉萬家溝。醫院在靠近半圓形的山崖根打土窯100多孔,窯前修手術室、簡易禮堂和平房40餘間。1937年春,中共中央軍委在延安東川的拐峁村,組建了八路軍軍醫醫院,1939年12月,改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1941年,醫院遷至現址。舊址現有大門一座,手術室一間,病房和工作人員住過的石窯16孔。

(10)中央醫院舊址位於寶塔區河莊坪鎮李家窪村。中央醫院1939年9月開始接收病員,傅曄、何穆、魏一齋先後任院長。醫院創辦初期,有病床30張。到1943年,病床增加到170張。醫院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結核科、小兒科、傳染科、藥劑室、檢驗室、X光室、手術室和護理部等科室,是當時延安科室基本配套,設備較為齊全的醫療中心之一。據統計,醫院從創辦到1945年底,共收治病員12677人。醫院還先後舉辦4期護士訓練班和1期醫生訓練班。該院舊址現保存有石砌大門一座,手術室和門診部石窯10孔,及土窯洞上百孔。

(11)清涼山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北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黨中央和毛澤東在延安時期,這裏曾是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台、解放日報社、邊區群眾報社、中央出版發行部、中央印刷廠、新華書店所在地。山上現有“延安清涼山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一座,這是我國唯一的新聞出版專業紀念館。

(12)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中國第一座新聞出版專業紀念館,1986年10月建成開館,館址在延安城東清涼山上。在抗日戰爭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淸涼山是中共中央領導的新聞出版部門所在地。紀念館陳列的大量照片、文物,再現了當年《解放》(延安)周刊、新華通訊社、《新中華報》、《解放日報》(延安)、《邊區群眾報》、延安新華廣播電台、中共中央出版發行部和中央印刷廠等單位艱苦創業,開拓前進,為爭取民族解放事業勝利服務的事跡。

4.紀念館、陵區陵園

(1)延安革命紀念館位於延安市寶塔區橋兒溝,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最早的紀念館之一。該館展出麵積6900平方米,展線長700米,展出革命文物3.5萬多件,曆史照片1.8萬多幅,還有圖表、油畫、雕塑、模型等輔助陳列展品。紀念館分為(延安革命史》、《南泥灣大生產運動》、《西北革命鬥爭簡史陳列》三個基本陳列,介紹了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以及黨中央在陝北13年的革命曆史。紀念館前廣場聳立著“高瞻遠矚”的毛澤東銅像。

(2)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南泥灣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裏處,方圓百裏,是中國共產黨軍墾事業的發祥地和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1939年2月,麵對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嚴密封鎖,黨中央及時動員廣大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1941年春,八路軍三五九旅在旅長兼政委王震的帶領下,開進南泥灣,開荒種地,用兩三年的時間,把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同時還發展了工業、運輸業和商業,做到了經濟和財政全麵自給,有力地推動了邊區大生產運動的開展,支援了抗戰。在舊址建有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紀念館。

(3)延安南區合作社紀念館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於1936年12月,在延安溝門成立了南區合作社,1938年5月,搬到柳林村。南區合作社在發展邊區經濟,解決延安人民生活供給方麵做出了重大貢獻。柳林村仍保留南區合作社16孔石窯洞和1座磚木結構的5開間兩層小樓,石窯是辦公用房,小樓為營業樓。小樓底層兩麵磚柱刻有發展經濟合必作”、“增進民主工與農”,正中木匾上書“延安縣南區合作總社”。紀念館在舊址營業樓一層,用大量實物和文字、圖書、照片資料,反映南區合作社發展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