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戴顯群.唐後期政治中樞的演變與唐王朝的滅亡[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9(3):117-123.
[10]景遐東.使職設置與唐代地方行政級製的演變[J].社會科學,2002(6):76-80.
[11][台]黃清連,忠武軍.唐代藩鎮個案研究[J].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3(3):89-134.
[12]彭文峰.唐代河朔藩鎮進奉淺論[J].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1):52-54.
[13]樊文禮.安史之亂以後的藩鎮形勢和唐代宗朝的藩鎮政策[J].煙台師範學院學報,1995(4):40-45.
[14][港]伍伯常.唐德宗的建藩政策——論中唐以來禦製藩鎮戰略格局的形成[J].東吳曆史學報,2000,6.
[15]暨遠誌.敦煌寫本《偈法門寺真身五十韻》考論[J].敦煌研究,1992(2):71-80.
[16]陳長征.論唐代中後期藩鎮內部的軍事集權[J].臨沂師院學報,2002(2):99-102.
[17][日]森部豐.略論唐代靈州和河北藩鎮[J].《漢唐長安與黃土高原》,1998,260-262.
[18]王玉群,穀立新.試論節度使為晚唐中樞的一元[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1(1):108-111.
[19]戴顯群.唐五代假子製度的類型及其相關的問題[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0(2):105-110.
[20]程遂營.五代幕府文職僚佐考[J].南都論壇,2001(5):19-22.
[21]張劍光.唐代藩鎮割據與商業[J].文史哲,1997(4):74-80.
[22]毛陽光.唐代藩鎮養子述淪[J].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1(5):52-55.
[23][日]山根直生.唐朝軍政統治的終局與五代十國割據的開端[J].浙江大學學報,2004(3):72-79.
[24]白文固.唐宋時期戒牒和六念牒管理製度[J].青海社會科學,2005(2):98一102.
[25]郝黎.唐代淄青鎮的特點[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03(4):75-79.
[26]王鳳翔.五代十國時期的中門使[J].史學月刊,2003(12):120-121.
[27]江曉敏.唐宋時期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J].南開學報,2003(5):95-100.
[28]黃利平.唐京西北藩鎮述略[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1(1):89-93.
[29]黃利平.中晚唐京西北八鎮考[J].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04(2):72-84.
[30]張景平.試論中晚唐時期的鑾輿播遷[J].蘭州大學學報,2005(1):13-21.
[31]潘良熾.唐代後期財政崩潰原因述論[J].達縣師專學報,1994(1):29-34.
[32][日]崛敏一.藩鎮親衛軍的權力結構[J].《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4卷,1992(7):585-648.
[33]馬文彬.五代前蜀李氏墓誌銘考釋[J].四川文物,2003(3):87-90.
[34]王鳳翔.新見唐秦王李茂貞墓誌淺釋[J].文物春秋,2006(6):61-65.
[35]王鳳翔.唐秦王李茂貞之妻劉氏墓誌考釋[J].《唐史論叢》第九輯,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259-269.
[36]周阿根,五代前蜀李氏墓夫銘再考[J]、《碑林集刊》第十三輯,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
[37]王鳳翔.跋五代李從曮妻朱氏墓誌[J].文博,2008(5):57-62.
四、學位論文
[1]穆渭生.唐代關內道軍事地理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2.
[2][台]張正田.唐代昭義軍研究[D].嘉義民雄:國立中正大學曆史研究所,2002.
[3]牟永良.試論唐昭京朝的南衙北司之爭[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1.
[4]周加勝,南漢國研究[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8.
五、外文論著
[1][日]東洋文庫唐代史研究委員會.唐代詔敕目錄[M].東洋文庫,1981年3月.
[2][日]氣賀澤保規.新版唐代墓誌所在綜合目錄[M].汲古書院,2004年3月.
[3][日]日野開三郎.五代史の基調[J].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文集第一卷,三一書房,1980,296-304.
[4][韓]任大熙.唐代關內道州縣變遷考察[J].國立成功大學第4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
[5][日]森部豐.藩鎮昭義軍の成立過程につぃて[J].中國史にぉけゐ教と國家,雄山閣,1994,207-229.
[6][日]伊藤宏明.淮南藩鎮の成立過程[J].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4,1976,99-123.
[7][日]森部豐.唐澤潞昭義軍節度使考——中晚唐期にぉけゐ唐朝と河北藩鎮の關係[J].中華世界の曆史的展開,汲古書院,2002,9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