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征引文獻(2 / 3)

[10]史念海.《河山集》第二集[M].北京:三聯書店,1981年5月.

[11]陳尚君.《舊五代史輯證》[M].複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12]杜文玉.《南唐史略》[M].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13]程誌,韓賓娜.《唐代的州和道》[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5月.

[14]吳廷燮.《唐方鎮年表》[M].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

[15]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M].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

[16]鬱賢皓.《唐刺史考全編》[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17]杜文玉.《五代十國製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18]樊文禮.《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團》[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2月.

[19]吳鬆弟.《兩唐書地理誌彙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0]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1月.

[21]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M].長沙:嶽麓書社,2003年10月.

[22]鄭學檬.《五代十國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23]吳鋼.《全唐文補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1998年.

[24]費省,《唐代人口地理》[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

[25]陶懋炳.《五代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26]翁俊雄.《唐後期的政區與人口》[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27]傅璿琮.《五代史書彙編》[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8月.

[28]李孝聰.《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

[29][台]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M].台北: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11月.

[30]李鴻賓.《唐代朔方軍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31]周偉洲.《早期黨項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32]王重民.《敦煌遺書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4月.

[33]程存潔.《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M].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1月.

[35]馬俊民,王世平.《唐代馬政》[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36]楊偉立.《前蜀後蜀史》[M].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10月.

[37]吳麗娛.《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11月.

[38]艾衝.《唐代都督府研究》[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5年5月.

[39]諸葛計,銀玉珍.《閩國史事編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40]何勇強.《錢氏吳越國史論稿》[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41]郭鋒.《唐史與敦煌文獻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42]何燦浩.《唐末政治變化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7月.

[43]羅慶康.《馬楚史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44]樊文禮.《李克用評傳》[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45]陳誌堅.《唐代州郡製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46]石雲濤.《唐代幕府製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

[47]劉軍社.《李茂貞與秦王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2月。

[48]寶雞市考古研究所,《五代李茂貞夫婦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

三、學術論文

[1]李鋒敏.略論唐末宰相與藩鎮的關係[J].甘肅社會科學,1998(6):55-56.

[2]沙憲如.唐代節度使的再探討[J].史學集刊,1994(2):1-5.

[3]韓國磐.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J].隋唐五代史論文集,三聯書店,1979(10):308-320.

[4]齊濤.巡院與唐宋地方政體的轉化[J].文史哲,1991(5):28-30.

[5]王兆剛.藩鎮與節度使製度[J].曆史教學,1997(8):36-38.

[6]杜文玉.晚唐五代都指揮使考[J].學術界,1995(1):32-38.

[7]楊西雲.唐中後期中央對藩鎮的鬥爭政策——從元和用兵到長慶銷兵[J].曆史教學,1996(7):9-12.

[8]張興武.秦岐政權的興衰與關隴諸州曆史命運的變遷[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8(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