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鄭用之廠長下令禁閉鄭用之(2 / 3)

陽翰笙,四川筠連人,中共人士,黃埔軍校當過教官,後被國民黨逮捕,國共合作後出獄,被聘為第三廳主任秘書。他是鄭用之的同鄉,應鄭的要求,郭老同意,擔任漢口電影製片廠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他是著名劇作家,為漢口電影製片廠寫的電影故事片《八百壯士》,由中共黨員袁牧之、陳波兒主演,應雲衛導演。這部片子在國內各地上映,並運至國外發行;不僅宣傳中國人民英勇抗戰,也提高了漢口電影製片廠的聲譽。

有遠見的鄭用之,借副廠長羅靜予去四川拍攝《川災特輯》之機,在重慶物色廠址,即中一路純陽洞金剛塔側一片墳田,修建新廠房,有辦公大樓、放映室、卡通製作室、大小室內攝影棚,頗具規模。漢口電影製片廠在人員齊備、技術雄厚、經費充足的條件下,進一步擴大為“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製”),浩浩蕩蕩遷入重慶新廠。與此同時,又在香港以“中製”分廠名義辦有“大地電影製片公司”。在 1938― 1943年於港渝兩地分別拍攝《孤島天堂》、《白雲故鄉》、《好丈夫》、《保家鄉》、《東亞之光》、《日本間諜》、《湘北大捷》、《塞上風雲》、《火的洗禮》等十多部抗戰電影。新建的“中製”規模很大,為了著重抗戰紀錄片和軍事專輯片的拍攝,特設“新聞記錄片室”,由鄭君裏任主任,“軍事教育片室”由袁叢美任主任。鄭君裏是上海電影“四大小生”,其為大學生,轉入電影理論研究,還翻譯過蘇聯電影理論書籍。袁叢美是重慶人,因為他在重慶提倡“文明戲”(話劇的前身),封建勢力以其有傷風化要逮捕他,遂逃至上海。鄭與袁在上海均為著名演員,到重慶後升為 “編導委員”。上海電影事業繁榮是商業競爭,沒有哪一家專搞新聞記錄片,尤其是軍事教育片,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新的一頁。這兩個人拍了不少專輯片,如八路軍平型關戰役,在重慶還拍攝了《中國空軍》特輯。現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 60周年,在電視中放映的許多抗戰場麵和敵機對重慶的大轟炸的曆史鏡頭,大都是“中製”拍攝留下來的。

電影是多種藝術的結合,從上海、武漢,以後香港、桂林各地來到重慶的藝術人才,絕大多數都參加了“中製”,如音樂家賀綠汀、盛家倫、沙梅、胡然;美術家葉淺予、丁聰、張光宇;舞蹈家戴愛蓮、吳曉邦;詩人徐遲;魔術家阮振南、傅潤華。連著名的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傅少舫、富貴花,都是“中製”特邀演員。“中製”的編導委員會容量很大,演員名額,尤其是特邀、特約是沒有名額限製的。從三五人開始的電影股,不到五六年光景,人員發展近 20倍。以後又合作了政治部所屬的“怒潮劇社”,改名為“中國萬歲劇團”,以郭沫若兼任團長、鄭用之為副團長實際負責;還辦了“中國魔術團”,鄭為團長,副團長阮振南;“中國交響樂團”,鄭為團長,賀綠汀為副團長;還辦了電影理論刊物《中國電影》。收購了“唯一電影院”。自建“抗建堂”(專門上演話劇),還在小龍坎和內江市建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