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史記》的《秦始皇本紀》末,司馬遷全文轉錄了跟他同處西漢的文學家賈誼的一篇文章,就是著名的《過秦論》。上麵這句“野諺”,即出自其中。
賈誼是有高度政治熱情的文人,但政治並不垂青他。“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說的就是漢武帝找他談話的往事:他本以為最高統帥向他谘詢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沒想到皇帝大人深更半夜問的,竟是裝神弄鬼的玩意兒。
但賈誼的文章,尤其是政論性的文章,寫得實在精彩。《過秦論》一篇,更堪稱千古名作。
《過秦論》的主題,是探究秦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其中引用“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這句諺語,是在縷敘了秦國統一之後,“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的反常形勢時。
賈誼引用此語的目的,是想讓後來的執政者“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又能“察盛衰之理,審權宜之宜”,以保持社稷的長治久安。
他認為,秦國的迅速崛起後的急速滅亡,是一個嚴酷的曆史教訓。
賈誼引用的這句“野諺”,迄今依然有它的普世性價值。
中日關係發生微妙變化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到中國領導人說這話給日本當局聽。
學生做錯事了,老師也會拿這話教導他。
誰也免不了犯錯誤。犯錯誤不要緊,關鍵是能吃一塹,長一智,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有意思的是,同樣的諺語,也見於《戰國策》的《趙策》。可見它是戰國以來人盡皆知的流行語。流傳至今,則已省略了其中的虛詞,而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八字。
這精練的八字成語,就目前所知,較早的出典,在南朝範曄編撰的《後漢書》裏。
這樣算下來,這八字成語的年齡,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年了。
原文
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卷六《秦始皇本紀》1/278)
今譯
俗話說:前麵經曆的事情不忘記,就可以做後麵事情的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