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神秘的滇國(2 / 2)

宗教習俗

滇國時期,雖然社會經濟和生產生活有很大發展,但當地居民仍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即通常所說的“自然崇拜”。自然事物及先人祖先,在當時人的心目中,無不具有潛在的和不可抗拒的力量。這些神靈,直接或間接地降下吉凶禍福,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現實生活。為了取悅神靈並祈求他們給人間帶來恩賜和護佑,滇人往往要舉行眾多繁雜的祭祀儀式,宗教活動成為當時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巫師是祭祀的主角,因為他們是溝通人與神的信使,其裝飾和言行都顯得與眾不同。每當祭祀時,在巫師的主持下,舉行盛大的儀式,或是剽牛,或是殺人,或是舞樂等等。

滇國比較有特色的風俗,主要有鬥牛、轉秋、競渡、飾羽翎等。滇國的鬥牛,不是人與牛鬥,而是牛與牛鬥。直到今天,鬥牛這一習俗,也仍然在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流行。轉秋,類於通常所說的打秋千,但又有所不同。南方少數民族很早就有打秋千的習慣,據說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而打秋千的地方,又是男女青年社交活動和談情擇偶的場所。競渡,也是南方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古老娛樂活動。石寨山出土青銅器上的競渡圖像,則栩栩如生地勾畫出這一活動的場景。飾羽翎,是滇國青銅器上常見的圖像。人頭頸間裝飾有數支或十多支羽翎,呈扇形或條形;也有在頭頂偏後插兩支很長的羽翎,或用羽翎數支插在頭頂四周,如同羽冠。這些裝飾有羽翎的人,身份比較特殊,可能是巫師、舞蹈者或武士。這一習俗,或是有某種神秘因素在其中,但多是為了美觀。直到今天,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仍能找見其痕跡。

青銅文化

商周時期是中國青銅器最為發達的時代,自戰國以來,中原地區青銅器的衰落趨勢不可遏抑,但是西南地區的滇國,卻開啟了青銅文明的又一黃金時代。滇國的青銅器,獨具特色,熠熠生輝,主要有生產工具、兵器、飲食器、禮器等。滇國青銅器之所以能聞名遐邇,與銅鼓文化緊密相關,也與精彩紛呈的貯貝器密不可分。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普遍使用的打擊樂器,直到今天中國南方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也還在使用。它的前身,並非是單純的樂器,而是一種較大的炊具,即供多人煮飯用的大型青銅器。早期出土的銅鼓,一般是鼓麵朝下、圈足向上倒置,大多沒有紋飾鼓麵,胴部均有較厚的炊煙痕跡。顯然,它是作為炊器而存在的。後來,銅鼓逐漸向禮器轉變,成為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器物,正如同商周時期的國之重器鍾、鼎等等;而銅鼓的使用和擁有,又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與銅鼓並盛的青銅器,是貯貝器。顧名思義,所謂的貯貝器就是貯存海貝的容器。貯貝器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利用現成的銅鼓,對其進行加工改造;二是仿照銅鼓外形,重新鑄造。貯貝器最顯著的特色是它的紋飾及裝飾。在貯貝器的蓋上,有各種圓雕的人物、動物組合而成的表現特定社會、特別場景的立體裝飾畫麵。這些場景,幾乎涵蓋了滇國民眾生活、生產的各個方麵,如紡織、戰爭、納貢、狩獵等。石寨山出土的貯貝器中,有一件是表現殺人祭銅柱的場麵,上麵竟鑄有127個高約3厘米至6厘米的圓雕人物。這些貯貝器的四周,也或多或少地鑄有各式形象,或動物、或人物,不一而足。之所以要用貯貝器盛裝海貝,可能因為海貝是滇王國的稀罕之物,是財富的象征。貯貝器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取代銅鼓禮器、重器的地位,成為權力、地位和財富的新象征。滇國的青銅文明盛極一時,但伴隨著滇王國的衰微,它也走向曆史的盡頭,漸趨沒落。

滇國作為西南地區的小國,有自身發展的脈絡與痕跡。其發展受周邊諸多民族的影響,但作為主體民族的本性並沒有發生實質變化。它的獨立存在,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中華民族曆史的多樣性,也說明少數民族地區的文明,並不遜色於中原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