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造紙術的發明與演進(1 / 1)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紙張作為文化的載體,在中華文明傳承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紙的發明

“紙”,原本是書寫載體的泛稱,後來才專指用植物纖維製造的書寫材料。在紙張發明之前,商周時代主要以甲骨、銅器記事,春秋戰國之際,竹簡、縑帛逐漸取而代之。漢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雄厚,笨重的簡牘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考古發掘陸續發現西漢時期的紙張,都證明紙張的發明是在西漢。1986年,甘肅天水漢墓出土的紙質地圖殘塊,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紙張實物,可以證明西漢早期已經發明了用於繪寫的紙。至西漢末年,造紙術已經相當成熟。新疆民豐東漢墓曾出土揉成卷的紙,說明當時造紙術已經傳到西域地區。紙的發明雖然在西漢,但在整個西漢時期,書寫紙的用量還是很少;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則極大地推動了紙張質量的提高和應用範圍的大規模的拓展。

■蔡倫改進造紙術

和帝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進造紙術。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意義並不亞於紙張的發明。蔡倫(?~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耒陽)人,和帝時曾擔任主管宮廷禦用器物的上方令。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類纖維造紙的經驗,利用宮廷作坊的財力、物力進行試驗,改進造紙術。蔡倫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造紙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一係列的工藝加工,製造出植物纖維紙張。蔡倫向和帝進獻紙張,受到和帝讚賞,“自是莫不從用焉”,天下流行“蔡侯紙”。東漢末年,有個叫“左伯”的造紙名匠,又進一步推動造紙術的發展,“左伯之紙,妍妙輝光”,正可見古人對“左伯紙”的推崇。造紙術的發明是古代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為全人類文明做出的卓越貢獻,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保存與傳承。這種書寫紙張的改進、推廣之後,其他書寫載體逐漸被取代而消聲匿跡。

■偉大的發明—造紙術

在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中國已發明了造紙術,且多為麻紙。西漢時期選擇以麻為原料造紙,是因為人們早已掌握了麻的脫膠、柔化、漂白等工藝技術,使生硬的麻皮變為纖維,可用於紡織:麻紡織前期的重要工藝“漚麻”可作為造紙技術的借鑒;斧和碓可作為切斷長纖維的刀具和打爛紙漿的工具。這些相關的工藝和工具都為漢代造紙的發明提供了物質條件。

通過對西漢紙的研究和對現存的傳統造紙工藝的考察,漢代造紙工藝的流程主要為:

1.浸漚。使麻皮變軟,易於除去外皮和雜質,同時使麻皮得以初步脫膠。

2.切碎。使麻纖維變短,便於舂搗和形成紙漿。

3.灰水浸泡,也稱漿灰。麻料在堿的作用下易於脫膠和分散纖維,還有漂白的作用。

4.舂搗。碓打的麻料纖維形成帚化現象,增強紙的牢度。

5.洗滌。洗漂掉灰漿和雜質,增加紙的潔白度。

6.打槽。紙漿放入加水的紙槽,以打槽木棒將紙漿打勻,使紙漿纖維均勻地漂浮在紙槽中。

7.抄紙。用抄紙模框在紙槽中將紙漿抄起,使紙漿均勻地滯留在抄紙模框上。

8.曬紙。將留有濕紙模的模框放在通風的地方晾曬。

9.揭紙。將曬幹的紙從抄紙模框上撕下。至此,一張麻紙就製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