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社會生活(2 / 3)

【強化基礎管理】 依法核定養老保險繳費基數,及時征繳養老保險費;嚴格按規定入賬,無隱瞞、轉移養老保險費收入;無自行製定征繳優惠政策,造成養老保險費應收未收的問題;嚴格執行養老保險基金支付政策,無擅自擴大使用範圍;每月按規定及時、足額支付養老保險待遇,無貪汙、截留、擠占、挪用養老保險基金。指派專人開展一次異地居住離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資格協助認證工作,不存在以欺詐手法套取、騙取養老保險基金的問題;嚴格按規定開設銀行賬戶、傳遞票據、劃轉資金和進行會計核算,沒有在其他商業銀行開設賬戶現象;按規定存儲結餘基金,認真執行國家規定的養老保險基金利率政策。

扶貧開發

【新農村建設】 根據涇源縣《2009年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重點村責任製、限時製》和《2009年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重點村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的要求,按照“整體推進、突出重點、彰顯亮點”的工作思路,以建設一批產業突出、布局合理、設施完備、村容整潔的示範村為目標,堅持“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增收致富產業開發、生態環境建設、社會公益事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科技培訓與推廣”六位一體綜合開發,20個重點村項目建設任務全麵完成。完成危房改造1558戶,人居環境改造2180戶,換瓦1466戶;新修旱作農田7520畝,新修和維修農村道路71.9公裏,新建和維修人畜引水工程8處;新建沼氣池2431組,投放太陽灶1579台;安置搬遷移民730戶3569人(其中縣外移民安置382戶1815人);培育全民創業865戶,實施村級發展互助資金項目3077戶;新建村級文化活動室5個、文化廣場3個、農家書屋5個;興辦“農家樂”超市(店)17個;創建“少生快富”工程示範戶102戶;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6%,新農合參加率達96%,農村八套節目覆蓋率達85%。形成村有支柱產業,戶有增收項目,一村多業,一戶一業的發展新格局,基本實現“五通八有十個一”目標。

【產業化扶貧】 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種植業結構,實現由“為吃而種”向“為養殖而種、為避災而種、為效益而種”的轉變。冬小麥播種麵積控製在3.5萬畝以內,種植玉米5.12萬畝,脫毒馬鈴薯10.2萬畝,胡麻、蠶豆等其他經濟作物2.11萬畝;以“人均兩頭牛”為目標,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加大養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示範帶動作用。新建標準化牛棚1300座,青貯池700組,架子牛補欄2.7萬頭,培育育肥、販運大戶920戶,發展養殖大戶1.86萬戶,新建和維修黃牛改良點8個,改良黃牛2.09萬頭。全縣肉牛飼養量達13.7萬頭,其中存欄7.6萬頭,出欄6.1萬頭,人均牧業收入達到630元以上,增長27.5%;以“人均兩畝苗”為目標,實施特色苗木產業發展,鞏固提升退耕還林成果,擴大品牌效應,拓寬銷售渠道,帶動集約經營,促進了苗木產、供、銷一體化進程。全年新增育苗麵積5240畝,鞏固提升特色苗木示範區7個,培育500畝以上專業村5個、專業戶200戶,發展苗木合作組織3個,成立苗木協會4個,春秋兩季完成補植補造退耕還林麵積25.75萬畝,春秋兩季共出售特色苗木3800萬株,人均苗木收入430元,增長19.4%。以“戶均輸出一個勞動力”為目標,全年新建勞務輸出基地4個,累計達到53個,培訓勞務3200人,完成職業技能鑒定1206人,輸出勞務2.73萬人,其中有組織輸出2.24萬人,勞務總收入1.44億元。人均勞務收入1272元,增長24%。新建黃花鄉平涼莊旅遊接待村和羊槽“農家樂”17戶,園子新村“農家樂”12戶,新修道路3.7公裏。積極發展“農家樂”餐飲、商貿、娛樂等服務業,紙織畫、刺繡等傳統民間工藝品銷量大幅攀升。全年“農家樂”接待遊客1.6萬人(次),貧困農戶旅遊收入增長36.8%。

【基本農田建設】 根據自治區《旱作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和《寧夏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的要求,召開縣財政、發改、紀檢、審計、水利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農田建設工作招投標會議,明確目標任務、完成時限、技術標準等建設要求,早安排,早部署,早動手,狠抓工程進度和質量,指派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機修旱作農田建設12850畝。

【農民發展資金籌措】 自治區下達涇源縣“村級發展互助資金”項目資金705萬元。按照大村(350戶以上)30萬元,小村(350戶以下)20萬元的投資標準。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工作製度,嚴格項目操作規程,完成2009年新增29個項目村互助社的成立、製度的建立健全,項目農戶入股資金的收繳、項目貸款的發放等工作。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項目已覆蓋涇源縣38個貧困村,累計爭取“互助資金”855萬元,扶持貧困戶4150戶,貧困戶交納入股資金472.56萬元,發放項目貸款1222.56萬元。實施2008年年度小額扶貧貼息貸款工程,扶持南莊、上金等養殖園區養殖戶41戶,養殖專業村養殖大戶260戶,發放扶貧到戶貼息貸款600萬元,貼息資金30萬元。

【社會幫扶工作】 加強區、市、縣三級幫扶單位聯係溝通,市下派駐村農村指導員9名,縣下派47名,長期駐村協助指導貧困村幹部工作開展。全年各區(市)幫扶單位(部門)捐款、捐物共折價合計200.94萬元(其中,辦實事、好事83件,投資81.51萬元;捐助實物折合111.45萬元;現金資助7.98萬元)。區直部門15個單位,投入幫扶資金及捐物折價合計34.25萬元;石嘴山市惠農區6個幫扶單位,投入幫扶資金1.53萬元;市直部門15個單位,投入幫扶資金及捐物折價合計11.29萬元;縣直82個單位,投入幫扶資金及捐物折價合計153.87萬元。重點用於幫扶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基層組織建設、社會衛生教育等方麵的發展。貫徹落實閩寧協作第十三次聯係會議精神,堅持“政府推動、社會參與、企業合作、市場運行”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拓寬協作領域,發揮幫扶協作優勢,提升幫扶工作水平。全年閩寧共組織幫扶資金及捐物折款共計679.2萬元,其中,閩寧協作資金95萬元,廈門市政府援助資金100萬元,翔安區政府援助資金105萬元,掛職幹部爭取福建其他方麵的資金259.2萬元,廈門市各界捐物折款120萬元。完成自治區下達的閩寧協作項目3個,翔安區對口幫扶項目18個,重點用於香水河綜合治理、草畜產業發展、整村推進示範村打造、危房改造、學校建設、村級衛生室建設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等各個方麵,推動了兩地對口幫扶協作縱深發展。

【建立健全貧困戶監測檔案】 按照國務院和自治區確定的新的貧困標準,經過宣傳培訓、摸底調查、張榜公示、入戶登記、微機錄入五個階段的工作,建立健全全縣97個貧困村8792戶貧困農戶39092人的縣、鄉、村三級檔案,規範了貧困人口的管理。全縣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貧困戶4056戶17982人,1197~1350元的貧困戶4736戶21110人,分別占全縣農業總人口的14.7%和19.3%。

【智力扶貧】 開展農民培訓,增強群眾致富本領。舉辦農民培訓班30期,培訓農民6000人(次)。積極與縣委組織部、科協、婦聯、勞動就業局、陽光培訓辦緊密配合,全年共舉辦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班35期,培訓農民15894人(次),發放科技書籍4000冊、資料10000份。組織鄉村幹部外出學習培訓,增長見識。依托區組織部、扶貧辦舉辦的村支書(村主任)、致富帶頭人及鄉鎮幹部外出培訓班6期,選派鄉鎮幹部和李莊等村村支書(村主任)、致富帶頭人27人,赴內蒙古、陝西、甘肅省定西市等地學習考察。堅持市場需求導向,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製定《涇源縣2009年度貧困勞動力轉移中長期技能培訓實施方案》,指定專人負責宣傳、動員、報名等工作,為寧夏新工業學校、寧夏軍宏職業技術學校、寧夏機電技師學院等學校,動員輸送299名初、高中畢業生,占任務數的130%。實現了培養一人,輸出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村的目標。

【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 堅持“大破大立、不破不立、破舊立新”的理念,把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與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危房改造、換瓦工程等工作有機結合,以全縣62個整村推進重點村、高速公路, 312國道、101省道、涇平公路沿線的村莊為整治重點,采取“鄉鎮組織實施、部門積極配合、群眾廣泛參與”的整治措施,實行“周周檢查、月月評比彙總通報”的工作製度,開展以“三進”、“五清潔”、治理村莊“五亂”為主要內容的鄉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活動。全年共累計清理石頭5339堆,糞土5270堆,柴草4984堆,清理建築生活垃圾5860堆,粉刷牆體11.7萬平方米;拆除影響村容村貌的危舊房屋8562間,危舊圍牆34187米,房屋換瓦14377間,整修村莊道路158.4公裏。參與集中打掃衛生的群眾23129人(次),印發宣傳資料14097份。

【扶貧開發成效】 按照新階段扶貧開發“減少貧困、增加收入、縮小差距、促進發展、構建和諧”的總體目標,堅持市場拉動、政府推動和群眾主動相結合,創新機製,破解瓶頸、壯大規模、提升層次、打造品牌,促進了產業擴量、提質、增效,涇源縣“草畜、苗木、旅遊、勞務”四大支柱產業發展基礎更加牢固,實現了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繁榮發展。全年爭取各類扶貧資金1621.9萬元,累計整合投入各類資金5740.45萬元,扶持貧困農戶11556戶,占全縣25515戶的45%,貧困人口由2008年底的3.9萬人降到3.6萬人,淨減少3000人,貧困人口返貧率控製在5%以內,農民人均純收入2802元,增長了15.6%。

勞動就業

【城鎮新增就業】 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06人。其中城鎮長期失業人員再就業61人,完成縣下達任務60人的102%,困難群體就業2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任務控製在4.2%以內。認真做好《就業失業證》的換發、管理、審核工作,換發《就業失業證》708本,利用“三支一扶”、社區招考、公務員招考等安置曆屆、應屆大中專畢業生155名,就業率達100%。

【再就業優惠政策落實】 做好“三送一落實”(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務、落實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工作。舉辦城鎮職業技能培訓班7期,參訓326人。為34名靈活就業人員發放社會保險補貼5.36萬元。認真落實“54321”政策,降低困難企業失業保險繳費率,為參保單位減負36.6萬元。組織開展“就業援助周”活動,深入困難企業走訪調查,做好就業援助對象認定登記,掌握大齡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需求和困難,並簽訂援助幫困協議書,建立“援助檔案”,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率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