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作為集體祭祀中心的太廟和奉先殿不同 ,家庭祭祖場所在私人府邸內。在雍正、乾隆、嘉慶和道光各朝 ,圓明園的東佛堂裏設有一個私人祭壇。在紫禁城內 ,主要的私人祭壇是養心殿的東佛堂。嘉慶皇帝薨逝後 ,他和皇後的牌位不但被供奉在養心殿的東佛堂 ,而且被供奉在奉三無私殿 ———他在圓明園的寢宮 ———的東佛堂。後來 ,供奉牌位的地方就更多了。鹹豐皇帝生母孝全皇後的畫像最初似乎懸掛於鍾粹宮 :她的兒子曾於 1854年正月初一來此宮上香祭拜。然後到了光緒朝 ,她的畫像掛到了承乾宮 ,旁邊是一尊佛像和供奉她牌位的神龕。鹹豐皇帝養母孝靜皇後的畫像掛在毓慶宮。這兩個宮都位於乾清宮以東 ,而鹹豐皇帝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皇後的牌位被供奉在乾清宮西側的建福宮。
在內廷的宮殿內祭拜特別敬愛的祖先的做法可能起源於清朝早期。我們知道 ,雍正皇帝在私人寢宮養心殿的東佛堂供奉著父親和生母的牌位。雍正似乎還在父親玄燁以前的王府中為玄燁立了牌位 ,這個牌位後來被移到福佑寺。檔案材料顯示 ,鹹豐皇帝曾在乾清宮東暖閣的祖父仁宗皇帝畫像前行祭禮。到光緒朝 ,這個東暖閣裏供奉著鹹豐和同治皇帝的畫像 ,定期舉行祭禮。
牌位和畫像 (有時二者皆有 )都是內廷舉行的私人祭禮的祭拜對象。在死者的靈柩等待入葬期間 ,被稱為 “聖容 ”或 “禦容 ”的畫像似乎一直被掛起來受人祭奠。雍正皇帝入葬之前 ,他的畫像被掛在他以前在雍和宮的寢宮裏受人祭拜。在鹹豐皇帝入葬前的數年間 ,每年最後幾天他的畫像都掛在乾清宮的東暖閣和壽皇殿受人祭拜。與此相似 ,同治皇帝入葬前 4年多的時間裏 ,每年最後幾天他的畫像也掛出來受人祭奠。
在太廟和奉先殿 ,祖先牌位的位置是固定的 ,是圍繞清王朝創始人努爾哈赤的牌位排列的。與此相反 ,私人祭禮重點祭拜的那些與當朝皇上關係最密切的先輩。受祭前輩的數量由當朝皇帝自己確定。雖然雍正皇帝似乎隻在父母的牌位前祭拜 ,但乾隆皇帝在繼續祭拜祖父母牌位的同時 ,也把自己父母的牌位供奉到了祭壇上。1820年嘉慶皇帝薨逝時 ,養心殿的東佛堂供奉著康熙、雍正及其後的皇帝與皇後的牌位。道光皇帝把康熙、雍正和他們的皇後的牌位移到了壽皇殿,養心殿東佛堂留下的是乾隆和嘉慶皇帝的牌位。這樣一來 ,道光皇帝的家庭祭祀對象就僅限於他的父親和祖父。同治和光緒皇帝祭祖計劃表未提及祭拜三代以上祖先畫像之事。
作為葬禮的一部分 ,宮廷造辦處會製作先皇、先後和繼承人生母的牌位 ,供奉在這些殿堂的神龕中。新皇帝的祖父母的牌位將被移到壽皇殿或圓明園安佑宮的畫像前供奉。畫像、刻有諡號的玉冊和玉寶 ,以及大行皇帝的實錄似乎也被供奉在盛京。鹹豐皇帝的情況有些特殊 ,他的畫像最後被從乾清宮移至承德避暑山莊———他是在那裏逝世的。
皇室的家庭祭祖儀式與老百姓更重視新近死亡者的習俗大體相似 ,不過 ,這些私人儀式有意識地選擇一些特別喜歡的祖先而忽略另外一些祖先 ,從而與民間的做法又有所不同。例如 ,雍正皇帝在私人祭壇上供奉著自己生母的牌位 ,而未供奉康熙皇帝前三位皇後的牌位。與此相似 ,當他的兒子登基後在東佛堂供奉父親和生母的牌位時 ,也未顧及他父親的第一位皇後。光緒皇帝在舉行私人祭禮時 ,也未祭拜道光皇帝和他的前兩位皇後 ,但祭拜對象中卻包括道光皇帝的第三位皇後和一位妃嬪。皇帝和後妃也舉行公開儀式和私人儀式紀念先皇和先後的忌日。私人儀式甚至在棺槨正式入葬之前就開始了 ,例如 ,同治皇帝在父親文宗的畫像前上香紀念他逝世 3周年 ,盡管文宗是次年正式入葬的。在宮裏 ,畫像、牌位或其他象征性的物品前都要上香。
凡是祖先的忌日 ,都要舉行公開儀式和私人儀式予以紀念 ,但是 ,紀念生日似乎是由個人選擇的一件事情 ,且其紀念儀式一直在演變中。我們知道生日紀念儀式發生演變的一些情況 ,因為年輕的乾隆皇帝在 1736年曾要求檢視以前的先例。顯然 ,紀念生日是 1723年由雍正皇帝開始的 ,那年他下令在父親和生母孝恭皇後生日時在奉先殿的後堂點香紀念。乾隆皇帝降旨說 ,自此以後所有先皇 (從努爾哈赤到他父親 )的生日都要舉行紀念活動 ,他還取消了為孝恭皇後舉行的紀念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