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月初一 ,慈禧太後首先前往壽皇殿上香 ,其他的儀式與頭一天的儀式完全相同。種痘成功以後 ,太後即率領宮廷女性上香恭送天花女神。她們也舉行家庭祭祖儀式。與皇帝慶祝母親生日和紀念母親忌日一樣 ,先皇的遺孀也這麼做。在文宗生日那天 ,太後率領一些太妃在東暖閣文宗的畫像前上香祭拜。在文宗的忌日 ,太後和太妃在壽皇殿和東暖閣上香致祭。之後 ,她們到儲秀宮的遺念龕前上香祭拜。同治皇帝的遺孀也在他的忌日舉行類似的祭拜儀式。
把1854年和 1885年的儀式計劃表加以比較可知 ,每位皇帝除在養心殿、坤寧宮和乾清宮的重要祭壇行祭禮以外 ,還選擇一些不太重要的祭壇。在正月初一 ,皇室王公和宮廷大臣被派到宮裏其他 6個地方上香祭拜。在一年的其他日子裏 ,在內廷的各個祭祀場所上香是宮廷固定的私人儀式的一部分。
清朝最高統治者及其後妃給北京和京郊各種各樣的寺院和廟宇捐錢和提供祭品 ,讓這些寺廟在皇帝的生日和忌日舉行祭禮 (參閱下文)。他們發起祈雨活動 (參閱第六章 )和祈福祈壽儀式。實際上每個寢宮和皇家禦園都有佛堂 ,有的甚至有寺廟。暢春園西北角圍牆外的恩佑寺是一個佛寺 ,是胤禛為紀念他的父親而修建的。恩佑寺旁邊是恩慕寺 ,是1777年弘曆為紀念她的母親而修建的。為補充紫禁城和雍和宮 ———其部分功能是用於祭祀雍正皇帝的 (參閱下文 )———裏的藏傳佛教佛堂的不足 ,在西北郊的皇家禦園中修建了延壽寺和正覺寺。雍正皇帝和他的繼承者為北鬥七星修建了道家的鬥壇 ,為雨神修建了龍王廟 ,還為關帝和華北
民間女神 ———娘娘修建了關帝廟和娘娘廟。宮裏的土地廟也是宗教景觀的一部分。
這些宗教活動使用了大量的人力和其他資源。據1796年的賬冊記載 ,當年僅在紫禁城內就有 26次上香祭祀活動 ,到 19世紀 ,這個數字可能有所增加。到清王朝覆亡前 ,宮廷總共要紀念 48個生日和忌日 ,每次都需要僧人和祭品。皇帝開始削減祭禮開支 ,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1753年,弘曆諭命把圓明園的道士人數減少一半 ,這些道士是雍正朝從擔任蘇拉的旗人中招來的 (參閱第五章)。 1839年,在圓明園祭祀場所做事的道士和太監僧人都被遣散了。
儀式日程
留存下來的檔案表明 ,19世紀末宮裏的許多宗教活動早在順治朝就出現了。1659年5月21日祭拜灶神的滿漢雙語祭文是檔案中保存的最早的材料之一 ,其文曰 :“順治十六年四月初一日 ,致祭於司灶之神曰 :日用飲食 ,必資乎灶爨有常所 ,神實司之。時維孟夏 ,謹以牲帛醴齋致祭 ,神其鑒知尚享。”
祭拜灶神是百姓遵守的儀式日程的一部分。順治朝的其他祭文表明 ,春季的第一個月祭拜門神 ,祈求門神認真監督進出之人 ,保證白天開門 ,黃昏關門 ;冬季的第一個月祭拜井神 ,祈求井神讓井 “源泉清潔 ,其用日新 ”。
這些早期的祭文 (不僅是祭拜家神的祭文 ,而且是祭拜皇室祖先的祭文 )中經常出現 “觀鏡 ”一詞。“觀鏡 ”(滿語為布勒庫舍密 )似乎與薩滿使用鏡子與神溝通有關。鏡子裝飾在通古斯人中的薩滿的服裝上 :20世紀初俄國學者史祿國注意到 ,“如果沒有服裝 ,薩滿可以單獨用鏡子表演 ;如果沒有鏡子或替代品 ,就無法表演 ”。鏡子可以 “安置 ”被招來的神靈 ,使薩滿能夠與神溝通。1670年在奉先殿祭祖的祭文最後是這樣說的 :“願奉先殿神靈觀鏡。”這句話在 1688年向祖先稟報皇太極第二個皇後的諡號的一篇祭祖文中再次出現。在18世紀初的一些祭文中 ,也能看到這句話的漢文譯文。
考慮到滿族的宗教傳統 ,薩滿教對宮廷儀式的影響就不令人奇怪了。雖然在整個清代 ,宮廷都舉行薩滿教儀式 ,但其重要性逐漸降低。從順治朝開始 ,皇帝新年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堂子祭拜 ,但乾隆皇帝把它變為第二件事。當薩滿教儀式淡出宮廷後 ,祭祖活動代之而起。正是乾隆皇帝把奉先殿的祭祖儀式變成皇帝在新年的第一件大事 ,他是第一位在壽皇殿和太廟的後殿所供奉的先帝畫像前祭拜的皇帝。這些祭禮在康熙朝和雍正朝是沒有的。
也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在正月初一祭拜了大高殿的道教祭壇。位於景山 (紫禁城正北 )西南角的大高殿最初名為大高玄殿 ,始建於明代 ,1730年和 1746年修繕過 ,道教的最高神祇玉皇大帝在此殿被當做能夠掌控雨雪的神來祭拜。在大高殿行祭禮遂成為皇帝新年活動表中經久不變的一個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