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保護者”關係的變化
乾隆時期繪製的許多唐卡 (佛教的宗教繪畫)把乾隆皇帝描繪成文殊菩薩。③雖然我們沒有關於此類唐卡總數的確切統計數字,但最近的一項統計說 ,在瑞典、北京、沈陽和布達拉宮至少有6幅這樣的唐卡。戴維 ·法誇爾分析了唐卡的肖像畫及其體現的象征意義 :
我們看到乾隆 ……身穿高僧 ———轉世者特有的服裝 ,頭戴佛帽 ,身披袈裟 ;左手托法輪 ……右手作施法印 ……他的周圍有許多佛、神和女神 ……畫像下麵的藏文題字提示我們 ,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幅肖像畫 ,而且是佛的化身 ,“大智大慧的文殊菩薩 ,人的守護神 ,大德法王 ,是……能帶來好運且滿足所有願望的大威德金剛 ”。
雖然戴維 ·法誇爾在他的文章中隻複印了一幅唐卡 ,但目前所知仍存於世的 6幅唐卡都具有他認定的那些重要的肖像畫特征。在每一幅畫中 ,乾隆皇帝都端坐於蓮花座上 ,身穿喇嘛的袈裟。在其中幾幅唐卡中 ,他的姿勢與戴維 ·法誇爾描述的完全一樣 ,而另外幾幅中 ,他的左手托著盛滿珍珠的缽。在其中幾幅唐卡中可以看到 ,蓮花上放著火紅的劍 ,他的座位的左右兩側放著佛經和與文殊菩薩相關的一些象征性物品。在多數唐卡中 ,座位前都繪有一個刻著字的供桌。所有的唐卡都描繪了乾隆皇帝的宗教導師若必多吉的轉世世係 ,都畫在皇帝的上方。唐卡的其他部位繪著其他佛 ,包括繪在唐卡底部的保護神。
作為具有曆史意義的工藝品 ,乾隆唐卡 ———迄今為止尚未見到清朝其他皇帝的唐卡 ———值得認真研究。在這裏 ,我們必須有所限定 ,隻探討一下它們的政治意義。法誇爾認為 ,這些唐卡是宮廷主持的肖像繪畫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些繪畫專門針對藏傳佛教的蒙古信徒 ,並且以五台山朝拜為中心。他指出 ,康熙皇帝到五台山朝拜 5次,乾隆皇帝 6次,嘉慶皇帝 1次。乾隆之前的成就清楚地體現在 1667年出版的第一本滿語五台山朝拜指南中 ,該書把清朝最高統治者稱為 “文殊菩薩轉世 ,救世聖主 ”。這種宣傳活動是相當成功的 ,有事實為證 :在西藏編年史中 ,每當提到清朝皇帝時 ,都用文殊菩薩代之。
早期進行的把宗教權力和世俗權力集於一人之身的努力 ,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高潮。就此而言 ,清朝皇帝和達賴喇嘛都超越了原來的 “喇嘛 —保護者 ”關係的範圍 ,那種關係構成 “雙重統治 ”的典型模式 ,而 “雙重統治 ”則調和了西藏僧侶與世俗統治者之間的關係。雖然 “雙重統治 ”模式造成了雙頭政治 ,但新模式超越了以前宗教世界與世俗世界之間的區別 ,達賴喇嘛的地位確實如同皇帝一樣。DS.魯埃格指出 ,喇嘛既是統治者又是菩薩……事實上可能融合了二者的功能。此外 ,傑布既是聖僧又是國王 (護教法王),可能被視為菩薩的化身 。
DS.魯埃格的分析突出了清朝皇帝與達賴喇嘛、班禪喇嘛和藏傳佛教中其他轉世喇嘛之間的關係中固有的模糊性。所有職位的象征性內涵都被改變 ,在傳統的 “喇嘛 —保護者 ”關係中造成了混亂。所以 ,關於雙方關係的藏文記述與漢文記述大不相同 ,是一點也不奇怪的。關於 1780年班禪喇嘛訪問承德和北京的文獻資料充分體現了對一件事情的不同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