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薩滿教和藏傳佛教在宮廷(1)(3 / 3)

在皇太極統治時期,百姓和官員均不得擅自建堂子行祭禮:堂子成了最高統治者的專利。在赫圖阿拉有一個堂子,另外一個在東京 (京城遷至盛京之前)。在盛京,堂子位於宮廷東邊。當滿洲軍隊占領北京後,立即開始在內城之宮廷東南方建堂子。由於這個堂子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毀壞,周圍地區成了外國使館區,因此官方於1901年12月在皇城的東南角新建了一個堂子。

盛京和北京的堂子包括 4個行祭禮的地點。在用城牆圍起來的北京城的最北邊 (風水寶地 )矗立著一個長方形的祭祀大殿 (稱為神殿、饗殿 ),殿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 (富其希)、觀音菩薩 (菩薩 )和關帝 (關貝子 ),每逢元旦、四月初八 (此日舉行 “浴佛”儀式 )和春秋兩季 ,都舉行祭拜儀式。這些神祇的引入早於努爾哈赤時代 ,因為至遲在金代 ,女真人已經知道了佛教。普通的滿族百姓不祭拜這些 “外來的神 ”。

神殿之南是 “圓殿 ”,八角形的結構表明它脫胎於早期的堂子。這個亭子供奉兩個神有貴族頭銜 ———台吉和貝子。與被稱為恩都立的釋迦牟尼、觀音和關帝不同 ,這些神被稱為窩車庫。查爾斯 ·德哈勒茲認為 ,恩都立是 “至高無上的神 ”,擁有控製自然之神力。窩車庫是 家(“) 神,家庭的守護神 ,守護的職責主要歸於祖先的靈魂 ”。所以 ,窩車庫是祖神。紐歡台吉 (又稱為紐歡阿布卡,意為 “青天 ”)和武篤本貝子 (始祖 )是元旦、每次出征之前以及每個月的例行祭祀對象 ,也是每年一度祭祀馬神時的祭祀對象。

圓殿正南是一個方形的石頭基座 ,在春季和秋季的大祭時皇帝的神杆立在上麵。皇帝的神杆立在正中央,略往北有 12排方形石頭基座,上麵立的是王公的神杆。東南角有一座用圍牆圍起來的八角形建築,裏麵供奉的是烏忻恩都立,一位農神,每月初一受人祭拜。

向天敬獻的動物祭品 (滿語稱為默忒密)與其他祭品 (被稱為渥徹密)不同。默忒密祭禮不包括跳神 (參閱下文)。祭天儀式是在每月的例行祭禮和春秋兩季的大祭之後舉行的,先是向供奉在西邊和北邊炕上的晨神和夜神敬香、水和饅頭。南院的神杆被放倒擦幹淨。薩滿獻上一隻豬和洗過的糧食,並向天祈福,皇帝則跪在神杆前。當豬被宰殺後,豬血、豬下水和豬肉被敬獻給天。當豬肉被煮熟後,第三次敬獻糧食和熟豬肉。敬獻熟肉而非生肉是滿族的習慣,與國家祭祀場所的習慣不同。在祭禮的最後,豬的脖頸骨被拴在神杆的一端,豬下水、豬肉和糧食則被放在神杆一端的祭品盤子裏讓烏鴉和喜鵲享用。之後,神杆被立起來。剩下的熟豬肉由皇帝和參加祭禮的其他人享用。

堂子祭禮是征服者精英集團的國家級祭禮。參加者都是滿洲貴族、八旗官員和滿族高級文臣武將。正如前文指出的,堂子裏的祭祀對象是有嚴格區分的。佛與漢人信奉的神享有最高級別的祭禮,但沒有被列入核心祭祀圈———包括祭天儀式和圓殿中祭祀女真族保護神的儀式。農神 (烏忻恩都立 )所在的位置和享祭的時間則反映了它的邊緣地位。最重要的薩滿教祭禮渥徹密 (背燈祭)從來沒有在那裏舉行過。祭天儀式的最高潮是借自儒家最高祭禮的三跪九叩大禮。

在堂子裏的祭天儀式也可視為愛新覺羅氏的祭祀儀式。皇帝、皇子和皇族王公貴族的神杆就體現了這方麵的意義。在春季和秋季的祭祀大禮期間 ,當皇帝行過祭禮後 ,王公也立起自己的神杆舉行祭禮。這種做法與滿族其他部族 ———其神杆都被主要家族壟斷———的做法不同。

宮廷祭禮

堂子祭禮與盛京皇宮中後妃居住的清寧宮和 1644年以後北京的坤寧宮舉行的祭禮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宮廷祭禮由隸屬於內務府的神房負責 ,神房雇有 183位薩滿 都是女性,還有一些太監打雜。17世紀 60年代以前 ,宮廷祭禮是愛新覺羅氏的妻子和皇帝的後妃為愛新覺羅氏舉行的。後來 ,祭禮由從上三旗覺羅家族高級大臣的妻子中選出的薩滿舉行。

除了在紫禁城西北角一座單獨的神廟中祭祀馬神的祭禮以外 ,其他的薩滿教祭禮都在坤寧宮舉行。釋迦牟尼、觀音和關帝的塑像被供奉在西側的炕上 ,每日清晨都祭獻香、水和饅頭。由於漢地佛教禁止祭獻動物 ,所以在薩滿向關帝敬獻兩頭豬之前 ,佛和觀音的像就被從炕上挪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