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壇、地祇壇和太歲殿的祈雨都是國家級禮儀裏麵中等級別的儀式。它們都坐落在外城的先農壇內。天神壇裏供奉的是雲、雨、風、雷等神的牌位 ,地祇壇裏供奉的是京城附近的山神和河神的牌位。太歲是 “掌控時間運行的一個重要的神祇 ”,時間每年通過黃道十二宮的一個宮 ,每十二年走完一圈。明朝是第一個設壇定期祭祀太歲的朝代 ,清朝繼續祭祀。太歲殿的東、西配殿供奉的是四季的 “月將 ”。從順治朝開始 ,每逢洪災或旱災 ,大臣就奉命到這些場所祈求神靈幫助 ,自1657年以降 ,這些場所的祭祀與祈雨聯係在了一起。
祈雨活動還在北京周圍的其他廟宇進行 ,這類廟宇數量的增加揭示了民間祭禮進入國家祭禮名冊的過程。黑龍潭寺始建於 1681年,位於京城西北 30裏處的金山上的一個地方 ,因為據說該處的黑龍很靈驗。康熙的題詞被雕刻於石碑上 ,賞賜給該寺。 1724年,當該寺的祈雨者為京城帶來甘霖時 ,雍正皇帝賜之以禦筆題詞 ,並賜予該寺在屋頂鋪設黃瓦 (黃色是皇帝專用顏色 )的特權。1738年,弘曆在一道諭旨中說 :黑龍潭龍神 ,福國佑民 ,靈顯素著。每遇京師雨澤愆期 ,祈禱必應。是明神功德 ,實能膏潤田疇 ,順成年穀。”乾隆皇帝建議增加這個神的名字的字數以示尊崇。1740年莊親王允祿在奏折中稱 : 舊有黑龍潭 ,禱雨則應。今京師少雨 ,臣等奏請遣道士九名往黑龍潭祈雨。
1781年,白龍潭的神被授予 “昭靈廣濟龍神 ”的稱號 ,由直隸總督選派地方官前往祭拜。我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善行讓這位龍神的名字在 1817年增加了 “普澤 ”兩個字。一位更重要的管雨之神似乎是玉泉山的龍神 ,在靜明園裏特為此神修建了一座廟宇。1744年,該神獲得了 “惠濟慈佑龍神 ”的稱號。1751年,皇帝認識到流向京城的泉水的重要性 ,諭命把祭祀這位龍神的廟宇列入祭祀名冊 ,地位與黑龍潭寺相等。他委派管理圓明園的內務府大臣前去主持祭禮。1801年,玉泉山龍神的名字中增加了“靈護”二字 ,相關說明如下 :
玉泉山惠濟慈佑龍王廟 ,每遇祈禱雨澤 ,屢著靈應 ,久經載入祀典。近因夏至以後 ,雨澤較少 ,本月十七日 ,朕親詣虔誠默禱。是日即有微雨飄灑 ,次日大霈甘霖 ,連宵達曙 ,尤征靈驗。
1812年祭祀名冊中又增加了一座廟宇。上諭曰 :
昆明湖廣潤靈雨祠龍神 ,靈應夙著。本年三月二十九日 ,朕因農田望澤 ,前往拈香。甫回禦園 ,甘霖立霈。旬日以來 ,大田微覺幹燥。朕昨早複親詣拈香默禱 ,旋即油雲密布 ,午後甘膏滲漉 ,四野優沾。本日又得陣雨滂霈。神佑感孚 ,如響斯應。
皇家園林中也修建了各種各樣的神廟。由於擔心水府神因不在名冊中而生氣 ,嘉慶皇帝於 1812年諭命在新建的一座廟中供奉天後和水府神的牌位。這表示皇帝正式認可了這項祭祀儀式 ,與 1786年的情況一樣 ,那年皇帝降旨委派官員祭拜河神和風神 ,祈求足夠的降水 ,使運送糧食船隻能夠迅速向北駛向京城。1770年,春秋兩季定期前往這些廟宇致祭的職責從禮部轉到了內務府。
旱災迫使皇帝降旨舉行許多不同宗教傳統中的祈雨儀式。道家的祭禮在大高殿舉行 ,該殿始建於明代 ,在雍正和乾隆兩朝曾得到修繕。大高殿供奉的最高的神是玉皇大帝 ———能夠降雨和收雨的自然神。佛教的祭禮在覺生寺 (或稱大鍾寺 )外的一個祭壇舉行 ,該壇似乎是民間祭拜龍王的地方。據 1783年的一份奏折稱,當時曾命 9個和尚連續 7天在這個祭壇誦《大雩祈雨經》,同時委派王公前往設在瞻禮所的道家祭壇祈雨。甚至穆斯林的祭禮也被用於祈雨。1796年的一份奏折顯示 ,當時曾有諭旨下令獎賞祈雨有功的和尚、道士和穆斯林。
據《禮記》記載 ,皇帝祈雨 ,上天會立即做出回應。據文獻記載 ,1657年皇帝在天壇舉行祈雨儀式後尚未回到皇宮 ,“大雨 ”已傾盆而下。17世紀 60年代 ,皇帝祈雨時烏雲即已厚積 ,之後大雨連降三日。1671年、1678年、1686年和 1735年,皇帝的祈雨也迅速得到了良好的回應。不過 ,民間龍神祭壇的祈雨活動也能 “立即 ”得到結果。我們已經注意到有數處這樣的祭祀場所被納入清朝的官方名冊 ,原因一般是這些祭壇很靈驗。1801年,嘉慶皇帝記述 ,當他在祭壇上點燃香火以後 ,是日即有微雨飄灑,次日大霈甘霖 ,連宵達曙 ,尤征靈驗。允宜敬加稱號 ,用答神庥。著稱為惠濟慈佑靈護龍王廟 ,以昭崇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