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1611—1679年),字笠翁,浙江蘭溪人,他寫過許多劇本,並自籌家什到處演出。在總結前人的成就基礎上,他寫成了戲劇理論著作《閑情偶寄》,其理論包括創作和演出兩部分。在創作方麵,他不同於那些專從一個曲牌一些字句出發的評論家,而是注重作品的全局。他主張一個劇本要有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基於這一認識,他提出了“密針線”、“減頭緒”要有照應,要有“埋伏”等思想,使劇本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在人物刻畫方麵,他主張要寫出人物個性,寫什麼人,就像什麼人。他要求作者“設身處地”為劇中人物著想,把劇中人物心靈深處的東西表現出來。在語言方麵,李漁主張通俗易懂,重視演出效果。
清前期戲劇理論以李漁為代表,戲劇創作以洪昇與孔尚任為代表。
洪昇(1645—1704年),字昉思,浙江錢塘人。他一生窮困潦倒,在北京做了二十多年的國子監生,未得到一官半職。期間又遭家難,父親被流放邊疆。艱苦的生活養成了他孤傲的性格。他的代表作《長生殿》寫於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轟動一時,以至於當時“愛文者喜其詞,知音者賞其律”,“朱門倚席,酒社歌樓,非此曲不奏”。婦孺皆知“洪先生”之名。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因在佟皇後喪期內演唱《長生殿》,洪昇被彈劾,被革去國子監生,回到故鄉,過著鬱鬱寡歡的生活。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洪昇在浙江吳興夜飲失足落水而死。
《長生殿》是寫唐明皇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作者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把傳說和史實融合在一起,圍繞著李、楊之間的愛情,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尖銳而複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一方麵讚揚李、楊之間生死不渝的愛情,一方麵揭露和批判封建帝王豪華奢侈的生活給人民帶來的嚴重苦難。這個傳統題材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在思想和藝術方麵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描寫勞動人民苦難的同時,塑造了一些愛國者的光輝形象,對叛國的漢奸、降官進行了猛烈的批判,表現了作者的興亡之感。
清另一位優秀劇作者是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號東塘。山東曲阜人。係孔子第64代子孫。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康熙南巡過曲阜,謁孔廟。孔尚任在禦前講經,得到康熙賞識,授國子監博士,到北京,開始了仕途生涯。第二年,孔尚任被派往蘇北治水,往來於南京、揚州等地,親身體驗了民間的疾苦和官場的黑暗,同時結識了許多明朝遺老,加深了對明王朝曆史的了解。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他回到北京,遷戶部員外郎,但此時孔尚任已不熱心仕途了,決心完成他構思已久的《桃花扇》。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桃花扇》脫稿,轟動一時。但就在這一年,孔尚任被罷官,回到故鄉,晚景頗為蕭條。
《桃花扇》以複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集中反映了明末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作者把侯、李的愛情故事的展開和當時的政治形勢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再現了南明王朝興亡的曆史。作者雖沒有在作品中直接正麵去寫民族矛盾,但其“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劇情卻不能不引起有亡國破家之痛的人們的強烈共鳴。當《桃花扇》演出的時候,故臣遺老皆“掩袂獨坐,唏噓而散”。體現了《桃花扇》的政治影響。孔尚任在《放歌贈劉雨峰》詩中說,“命薄忍遭文字憎,緘口金人受誹謗”。他的罷官很可能與創作《桃花扇》有關。
孔尚任在創作《桃花扇》的時候,十分注重曆史的真實性,無半點虛假借用。而且他對於戲劇本身的特點也不忽視,據實塑選其中的人物形象,比較正確地解決了曆史真實和藝術真實地有機結合,使《桃花扇》成為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古典戲劇名著。
當時,《長生殿》和《桃花扇》都是昆曲,昆曲在當時全國盛行,但同時,全國還有許多地方戲,在舞台上百花爭鳴。當時有所謂“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之說。“昆”即昆曲;“弋”即弋陽腔,清初盛行於北京;“柳”指山東柳子戲;“梆”指陝西的“梆子”亦即“秦腔”。乾隆年間,昆曲被稱為“雅部”,地方戲被稱為“花部”,兩部各領風騷,爭奇鬥妍。地方戲的曲文雖不如昆曲,但音調優美,語言通俗,表演生動,富於生活氣息,因而很受廣大群眾喜愛。昆曲雖極諧於律,但卻使聽者茫然不知所措,乃為士大夫消遣的作品,“花部”因其在民間流傳甚廣而漸漸能夠與“雅部”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