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載,李林甫兼領安西大都護、朔方節度使,不久又兼單於副大都護。天寶十一載,因為朔方節度副使李獻忠叛變,李林甫辭讓節度使,舉薦安思順代替自己。唐朝自武德、貞觀以來,蕃人將領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忠孝而有才略,但也不專委以大將之任,大多以朝廷重臣遙領節度使以製馭他們。開元年間,張嘉貞、王唆、張說、蕭嵩、杜暹都以節度使入朝知政事,李林甫為了穩固自己的位置,打主意要堵塞出將入相的源頭,曾上奏說:“文士為將帥,害怕身當矢石,不如用寒族和蕃人,蕃人善戰勇敢,寒族則沒有親黨做後援。”玄宗很以為然,便用安思順代替李林甫領節度使。從此高仙芝、哥舒翰都專任大將,李林甫取利於他們不識文字,沒有入朝為相的理由,然而安祿山終於為禍亂,就是因為他專有大將之任的緣故。
李林甫自恃騰達,輿馬衣服,都極其華麗。他自己不學無術,卻對有才名於時的尤其忌妒。而郭慎微、苑鹹這些文士中的下等人物,則用來代他題寫書信。李林甫典掌吏部時,參加考選的嚴迥,在判語中用了“杕杜”二字,李林甫不認識“杕”字,對吏部侍郎韋陟說:“這裏說‘杖杜’,是什麼意思?”韋陟低頭不敢回答。太常少卿薑度,是李林甫舅父的兒子,薑度的妻子生個兒子,李林甫親手寫信慶賀,說“聞有弄獐之慶”,賓客看了,掩口而笑。
開初,楊國忠進入朝廷,李林甫認為他才能平庸而未加忌妒;及至楊國忠位至禦史中丞,權傾朝列,李林甫才嫉恨他。當時楊國忠兼領劍南節度使,正值南詔國進犯邊境,李林甫就請楊國忠赴任鎮所。玄宗雖然同意了他的奏章,但對楊國忠正恩寵方渥,親自寫詩送行,句末透露出以後讓他入朝為相的意思,還說:“你隻須到蜀郡處置軍事就行了,朕數著指頭等你回來。”李林甫心中更加不快了。李林甫當時已經病重。十月,他扶病隨從玄宗臨幸華清宮,數日之後病情加劇。巫師說,如果能見一下聖人,病就會好轉,玄宗想去探視他,左右勸諫不要去。於是敕命李林甫出來到庭院中,玄宗登上降聖閣從遠處觀望,舉起紅巾招手慰問,李林甫不能起身,讓別人代拜於席。次日,楊國忠自蜀郡還朝,謁見李林甫,拜於床下,李林甫垂著眼淚,以身後事相托。很快他就死了,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賜給班劍、西園秘器(帝王用的葬具)。他的兒子們用吉禮的儀仗護送靈柩回到京城,發喪於平康坊的府第。
李林甫晚年沉溺於聲妓,自己覺得結怨於人,常擔心突然出現刺客,重門複壁,聯板砌石,一夜要搬幾次,就是家中人也不知他睡在何處。有子25人,女25人:李岫為將作監,李崿為司儲郎中,李嶼為太常少卿;女婿張博濟為鴻臚少卿,鄭平為戶部員外郎,杜位為右補闕,楊齊宣為諫議大夫,元扌為為京兆府戶曹。
李林甫曾夢見一個白皙多須、個子高大的男子逼近自己,貼到身上推不開。醒了之後,他言道:“那樣子像裴寬,這是裴寬圖謀取代我的緣故。”當時裴寬為戶部尚書,兼禦史大夫,所以李林甫借口將其驅逐出朝。當時楊國忠才剛當金吾胄曹參軍,從此不到十年,李林甫死,楊國忠竟取代其位,他的形狀也很像裴寬。楊國忠一向懷恨李林甫,既已得誌,便誣奏李林甫與蕃將阿布思共同策劃逆謀,並利誘李林甫親戚中一向與他不合的人做證。於是詔命奪削李林甫官爵,廢為庶人,李岫、李崿等諸子都謫斥於嶺南。李林甫性格沉鷙縝密,城府很深,從來不以愛憎現於顏色。自己身處相位,舉動遵循規定,衣冠士人,如不是正常調任,他從不開仕進之門,所以他掌朝政20年,朝野之人,側目而視,懼憚他的威嚴和權勢。及至楊國忠誣陷構罪,天下皆以為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