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擅長音律。初為官千牛直長,他舅父楚國公薑皎非常喜歡他。玄宗開元初年,遷為太子中允。當時源乾曜為侍中,源乾曜的侄孫源光乘,是薑皎的妹夫,源乾曜與他很是親近,源乾曜的兒子源潔對父親說:“李林甫要當司門郎中。”源乾曜說:“郎中必須是平素品行和才望都高的人,哥奴哪裏能當郎官呢?”過了數日,除官為諭德。累遷至國子司業。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宇文融為禦史中丞,引薦李林甫與自己同列,於是拜官為禦史中丞,曆刑、吏二部侍郎。當時武惠妃正寵壓後宮,她的兩個兒子壽王、盛王因母親得寵也尤其被寵異,而太子李瑛則愈被疏遠淡薄,李林甫與中貴人交好,便通過宦官幹謁武惠妃,道:“我願保護壽王。”武惠妃很感激他。此前,侍中裴光庭的妻子是武三思的女兒,詭譎而有才略,與李林甫有私情。宦官高力士本出自武三思家,及至裴光庭去世,武氏含悲求請於高力士,請求讓李林甫替代其夫的位置,高力士不敢答應。玄宗讓中書令蕭嵩選擇宰相,蕭嵩過了好久才以右丞韓休應對,玄宗同意,便命他起草詔命。高力士很快把這消息透露給武氏,武氏便讓李林甫去告訴韓休。韓休既入朝為相,很感激李林甫,卻與蕭嵩不和,便推薦李林甫為宰相,武惠妃暗中相助,於是便拜官黃門侍郎,玄宗對他的恩遇更深了。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以黃門侍郎平章事裴耀卿為侍中,中書侍郎平章事張九齡為中書令,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都加銀青光祿大夫。李林甫表麵柔順而內有狡計,能觀察皇上的意圖,所以驟然曆官清顯之列,為當時所委任。而對宦官與後妃之家,他都深相結納,窺伺皇上動靜,都能預先知道,所以出言進奏,動輒符合皇上意旨。而他性格猜忌,暗中陷害人,不露於言詞麵色。朝官受到皇上恩顧,隻要不出入他的門下,就要設法構成其罪;而與他交好的,即使是廝養之徒、卑賤之士,都可以位至榮寵。不久曆官戶部、兵部二尚書,執掌政事如故。
李林甫
不久,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因母親失寵而有怨言,駙馬都尉楊洄把此事稟告給武惠妃,玄宗因此大怒,與宰相們商議,準備治罪。張九齡道:“陛下三個成年的兒子不可再得。太子是國家根本,生長於宮中,受陛下教誨,人們沒見他有什麼過失,陛下為什麼在喜怒之間就忍心要廢掉他呢?臣不敢奉行詔旨。”唐玄宗很不高興。李林甫不知所答而退下,既而他對中貴人說:“王子自己家中的事,何必與外人商量。”當時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在鎮所,有政治才幹,玄宗要加以實封。張九齡又上奏道:“邊職任,陛下賞賜他就可以了。現在要賜以封邑的租賦,恐怕不甚得當。希望聖上考慮。”玄宗默然。李林甫把這些話告訴了牛仙客,牛仙客次日麵見玄宗,哭泣著辭讓官爵。玄宗要執行實封的命令,還讓牛仙客兼任尚書。張九齡堅持上奏如舊。玄宗變色,道:“事情總要聽你的嗎?”張九齡叩頭道:“陛下讓臣擔任宰相,事情有所不妥,臣就理應盡言。違忤聖意,該當萬死。”玄宗道:“你認為牛仙客沒有門第嗎?你又有何門閥?”張九齡答道:“臣是荒野微賤之人,仙客是中華之士。但陛下擢拔臣登上台閣,執掌詔誥;而牛仙客不過河湟的一名典史,目不識文字,如若委以重任,臣擔心不太妥當。”李林甫退朝後說道:“隻有才幹見識,何必有文辭之學,天子用人,有什麼不可的?”玄宗便對張九齡愈加不滿意了。
張九齡與中書侍郎嚴挺之交好。嚴挺之把初次娶的妻子休了,她便嫁給了蔚州刺史王元琰。當時王元琰犯了貪贓罪,詔令三司使鞫審,嚴挺之救免其罪。玄宗了解到此事,對張九齡說:“王元琰不是沒有贓罪,嚴挺之囑托主管官吏給了麵子。”張九齡道:“她是嚴挺之的前妻,如今他已娶了崔氏,不應再有情分。”玄宗道:“你不知道,雖然已經離婚,還是有私情的。”玄宗又追究前事,認為張九齡有黨羽,便把他與裴耀卿都罷知政事,拜為左、右丞相,而出嚴挺之為沼州刺史,王元琰流放嶺南。就在當天,李林甫代替張九齡為中書令、集賢殿大學士、修國史;拜牛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門下省事。監察禦史周子諒上言說牛仙客不是宰相之材,玄宗發怒而殺死了他。李林甫說周子諒本是張九齡所薦舉的,於是貶張九齡為荊州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