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開元盛世(1 / 1)

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武則天,後來又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才人並爬到皇後的寶座。武則天有著很高的政治才能和權術手段,她先是與高宗平起平坐,繼而在李治死後,先後把他的兩個親生兒子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趕下台,自己當起皇帝來,成了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則天把唐朝的國號改稱為大周,篡奪了唐朝的天下,讓她娘家武氏的人控製了朝廷的大權。李氏皇朝的人和追隨他們的人並不甘心,幾經反複,終於在神龍元年(公元705年),迫使武則天讓位給唐中宗李顯。從此唐朝的國號恢複。

可惜唐朝的天下並沒有從此平靜。中宗的韋皇後想走武則天的路,當第二個女皇,便在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毒死了中宗,想臨朝聽政。睿宗的三兒子臨淄王李隆基在自己的姑母(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的支持下起兵,誅殺了韋皇後和她的黨羽,擁立自己的父親睿宗複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但太平公主也有自己的打算,與李隆基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延和元年(公元712年),隻當了兩年皇帝的睿宗宣布退位,自稱太上皇。太子李隆基便當上了皇帝,史稱唐玄宗。第二年,太平公主又想廢掉玄宗,李降基便殺了太平公主。唐朝宮廷內部的政治動蕩,從此才算慢慢地安定下來。“開元盛世”,也才有了出現的可能。

其實,“開元盛世”也是在前幾代人建立的基礎上出現的。“貞觀之治”為唐朝的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武則天盡管在政治上很殘酷,但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經濟上也作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她對重視農業生產並取得成績,使得“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吏,給以獎勵,而對政績不佳,造成“戶口流移”的,則給以處罰。她還主持編寫了《兆人本業記》這部農書,對促進農業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她掌政期間,社會安定,戶口增加。

武則天也做了不少妨害農業生產的事情,大修宮殿,大造佛寺,鑄九鼎,用銅56萬餘斤,建“天樞”高107尺,直徑12尺,買來的銅鐵不夠用,就到農村去收集農具。何況,她退位前後的爭權鬥爭,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危害就更大了。

李隆基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上了皇帝。他當即許諾“當與億兆同此惟新”,要同百姓共同創造一個新的時代。並且,他也確實下了一番功夫。

武則天造的“天樞”,消耗了大量的銅鐵,而這些銅鐵又是農業手工業生產所必須的。玄宗在天寶二年(公元713年)下令廢毀天樞,取其銅鐵以充軍國之用。

由於天下僧尼很多。這些僧尼不事生產,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因為僧尼不幹重活,生活還有保障,所以很多人就躲到寺廟裏,冒充僧尼。也是在天寶二年,玄宗批準了紫微令姚崇的建議,檢查寺院,讓那些冒充的僧尼還俗。僅這一次,就從寺廟裏清除偽冒的僧尼2萬多人。

玄宗還提倡節儉,認為厚葬之風“無益亡身,有損生業”,下令對各階層人士的埋葬標準作出規定,節製奢糜之風,提倡簡儉。還規定不得用金銀製造葬器。有違犯者要對本人打100板,如果地方長宮不能舉察,還要貶為遠官。

在關中地區,有一條鄭白渠,農民都仰賴它灌田。但那些王公權要之家,卻在渠上隨意築壩攔水,使得農民無法充分利用這一水渠。玄宗下詔讓京兆尹李元紘(hónɡ)把這些水壩全部平毀,百姓大受其利。

有一次,關中蝗災,玄宗采納了姚崇的建議,派人捕蟲,大大減輕了災害的程度。

他還派宇文融為勸農使,到各地去檢查大戶隱瞞的戶口,查出八十多萬戶,讓他們重新登記戶口,還減免他們六年的租調,隻是收一些稅。但僅這一部分很輕的稅,國家就多得了幾百萬貫的收入。

玄宗的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村的勞動力,增加了社會人口,提高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因此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全國在籍的戶數達到706萬多戶,人口為4100萬。到了開元二十年,戶數達到786萬,增加80萬戶,人口達到450多萬,增加了400多萬。到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戶數達到900萬,人口達到5200萬。

當時,社會也逐漸富庶起來,很多人家都有夠用幾年的存糧,國家倉庫的糧食有時因為存放時間太久而腐爛。天寶八年國家儲存的糧食達一億石。物價也很穩定,兩都(長安和洛陽)的米價始終在每鬥15文到20文上下,而青州(在今山東、河北兩省交界處一帶)、齊郡(在今山東省濟南市一帶)的米價隻有每石三五文。絹價也保持在200文左右。總之,社會上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裏少有的升平景象,唐朝也達到了自己發展的鼎盛時期。

可惜的是,玄宗後來寵幸楊貴妃,朝政由李林甫、楊國忠這樣一些奸佞之臣來操縱,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唐朝的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生靈塗炭,國力大大衰落,一蹶不振。

(《舊唐書·玄宗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