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華東古國(13)(1 / 3)

齊僖公為什麼打紀國的主意呢?表麵的口號是為了報齊哀公的仇,以及之後導致齊國數代的亂世。其實大家心裏都清楚,齊哀公是怎麼和紀侯結下梁子的,說到底還不是利益紛爭?現在好了,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後管不了事,齊國為了向東擴張,自然就要消滅紀國。齊國有從薑子牙時代就傳下來的征伐權,“五侯九伯,女(汝)實征之”,齊國是東方的諸侯之長,足見實力非常強;紀國雖然也不弱,但真的要跟齊國動手,肯定是有差距的;所以紀國先通過征服夷國穩定了周邊形勢;然後瞄上了齊國南邊的魯國和莒國,想團結這兩個東方強國共同對抗齊國。

前721年,紀國代表裂到魯國迎接魯隱公女兒伯姬,同年,裂又在密地和莒國國君結盟。魯、莒兩國不與紀國相鄰,最畏懼的是齊國,對這種“遠交近攻”的戰略自然是感興趣的。六年後,隱公另一個女兒叔姬又嫁給了紀侯。魯國和莒國本身關係不太好,但是在紀國這個雙方的盟友不停斡旋下,魯國和莒國也開始結盟。這對紀國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東方五大國中三國聯盟,齊國就算拉上萊國也是很難消滅紀國的。但齊僖公也不是省油的燈,他也用“遠交近攻”戰略聯合中原小霸鄭莊公,然後借著和鄭國一起到紀國訪問的名義打算突襲紀國,然而被紀國識破了。

陰的不行就來明的吧,我老齊怕你老紀不成?在齊國的步步相逼下,紀國把女兒嫁到京師,想請求天子的支持,然而天子現在連身邊的鄭國都壓製不了,何況是數千裏之外的齊國呢?沒辦法,隻能找魯國了,紀侯甚至低聲下氣地朝見魯桓公,認魯國為老大。而中原的宋莊公扶立鄭厲公後多次勒索,由此引發了戰爭。戰爭的一方是宋、齊、衛、南燕,另一方就是鄭、魯、紀,這場戰爭雖然紀國這方勝利了,但以小勝大的老紀對齊國的恐懼卻更大了!魯桓公也出麵調停繼位的齊襄公和紀侯的矛盾,衛惠公不是被大臣趕到齊國了嗎?我們一起對付衛國的叛逆好了,這樣才緩和了一點紀國的壓力。然而好景太短,第二年一個人的死訊,同時也為紀國吹響了喪曲。

這個人就是魯桓公,可憐的魯桓公被齊襄公殺了。這就牽涉到一起春秋時期有名的桃色新聞了。原來魯桓公的夫人文薑是齊僖公女兒,齊襄公妹妹,但是這個文薑作風不太檢點,據說從小就和哥哥多有身體接觸。前694年,魯桓公訪問齊國,文薑吵著要跟著去,大臣申苦諫,桓公因為疼愛妻子,拒絕了申的勸諫。結果在齊國當夜文薑就溜出去和齊襄公私會,魯桓公發現後痛罵文薑:“阿同也是你和他生的兒子吧!”文薑又去找齊襄公哭訴。齊襄公心疼妹妹被妹夫欺負,居然後來在酒桌上灌醉桓公,然後讓大力士彭生殺了他。十二歲的小同同即位,是為魯莊公。這樣一來齊襄公自然就通過文薑控製了魯莊公,也就控製了魯國。

魯國強援一失去,紀國馬上就倒黴了。齊襄公是個狠人,連國君妹夫都說殺就殺,你個紀國又算什麼東西?!魯桓公死後的第二年,齊國就進攻紀國的郱、鄑、郚三座城池,全部攻占並把人口全部趕走。兩年之後,紀國內部也產生了分化,親齊的紀侯之弟紀季帶著酅地投降了齊國,少年魯莊公這時候也有點慌了,應該也是身邊大臣的方案,聯合鄭厲公來安定紀國。可是鄭厲公自己都是個流亡狀態,他才管不了紀國這麼多呢。結果在第二年,魯莊公的堂姐也就是紀侯的夫人伯姬死後,紀侯幹脆馬上放棄了君位逃跑,齊國兵不血刃就占領了紀國,還順便把紀侯夫人安葬了。紀侯放棄君位後,鄣邑成了紀國僅存的一座孤城,所以鄣邑可以視為鄣國。鄣國的遺民堅持與齊國對抗了二十六年,直到前664年才為齊襄公弟弟齊桓公滅亡。

現在壽光市紀台鎮紀台村還有紀王台,周圍就是紀國故城遺址。有趣的是,山東沂水的紀王崮山頂也發現了春秋古墓,這個墓海拔有577米高,很可能就是紀侯的墓,因為傳說紀王崮就是紀侯所奔的地方,很可能當時紀侯所奔的目標是魯國,然後路過紀王崮這處易守難攻的小山,於是就留下不走了。當然也有流傳說,紀王崮其實是姬王崮的音轉,東周被秦滅亡後周太子姬某逃到此處,所以這裏又叫姬王崮。兩說相較,似乎這裏是紀侯所奔的可能性更大。最後再講兩則關於紀國人的道家寓言。

第一個故事出自《莊子》,說的是周宣王非常喜歡玩鬥雞遊戲,幫他訓練鬥雞的師傅正是紀國人紀渻子。一次周宣王讓紀渻子訓練鬥雞,過了十天,宣王問:“雞已經訓練好了嗎?”渻子回答說:“沒有。”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詢問,紀渻子說:“還是不行,大王的鬥雞啊,一聽到別的雞叫就亂跳,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就亂叫,說明還是很好鬥啊。”再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去問,紀渻子說還是不行,因為這隻雞還目光炯炯,氣勢未消。最後過了十天,紀渻子才終於說差不多了。這位雞兄它雖然看似呆頭呆腦,就像木頭一樣,但卻氣定神閑、不露聲色,達到了完美的境界。這個成語就是“呆若木雞”,是道家提倡修煉的精神境界,我們凡人學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