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華東古國(8)(3 / 3)

現在浙江德清的防風山(封山)還有重建防風祠,據說最初建於西晉初年。最後說一件民國史上關於防風氏的有趣的事。原來孫中山的南京臨時政府當時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所以規定凡是祭祀鬼神的廟宇一律拆除,而祭祀先人的祠堂卻可以保留。所以防風祠可以保留,但是土地廟是要拆毀的。當地人為了維係對土地神的祭祀,給土地廟換了個馬甲——防風祠,於是出現了一個掛羊頭賣狗肉的“防風祠”,一時傳為笑談。

郯國

國名:郯(炎)

方位:今山東郯城

姓:嬴

建立:遠古時期

滅亡:前414年滅於越王朱句

主要人物:郯子、郯子鴣

在儒家經典《二十四孝圖》裏有三個君王,其中“孝感動天”的虞舜和“親嚐湯藥”的漢文帝廣為人知,另外一個“鹿乳奉親”的郯子卻鮮為人知。郯子,是春秋時期郯國國君,“子”不是他的名字也不是對他的尊稱,而是代表他蠻夷國君的身份,他的名字已經失傳了。更為難得的是,這位國主不僅是大孝子,也是大學者,居然還做過聖人孔子的老師。那麼,郯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家,郯子又是一個怎樣的國君呢?

郯,在金文中作“炎”,有人因此認為炎帝就是郯國的始祖神。實際上炎帝是西羌始祖,炎帝、黃帝之稱來自五行說,和郯國、黃國(均為嬴姓)無關。蚩尤打敗炎帝後也一度被稱為炎帝,精衛就是蚩尤之女,但這是來自後人的追述,蚩尤是九黎國君,和郯國恐怕沒有聯係。郯國與秦國、徐國一樣,是東夷少昊之後;立國在現在的山東江蘇交界,都城在今天的山東郯城。

郯國在西周的資料非常少,僅有兩件青銅器令簋和召尊可以透露若幹信息。原來周公東征後,郯國降服於周王朝。因為郯國處於山東與江淮之間,東向大海、南麵強徐、北控諸夷,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所以成為西周一個重要軍事據點。大概周昭王(成王孫子)時代,昭王曾經從郯國出發進攻徐國;大臣伯懋父(衛國國君康伯)也長期以郯國為控製東夷的根據地,並且贈送白馬給大將召;後來這個召開著馬車征徐大獲全勝,所以製作了這個召尊來紀念領導賞馬一事。

春秋時期,周朝王室衰敗,郯國逐漸淪為北邊魯國(今山東曲阜)的附庸。前605年,郯國和鄰居莒國(今山東莒縣)不知道因為什麼事爭執起來,兩個大哥齊國和魯國出麵勸架,郯國識相地住手了,莒國卻還想動手,結果被魯國教訓了一頓。這段時期魯國和郯國關係非常好,魯還把公主嫁給了郯君;但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郯君把老婆趕回娘家了。之後吳國興起,郯國又一度歸附吳國,但又被魯國聯合晉國、邾國爭了回去;前526年,齊國南下降伏徐、莒、郯,但郯君轉個身又朝拜魯君去了。

此時的郯君正是郯子。據說他還是太子的時候,父母年老患眼病,藥非常特別,居然是鹿奶。於是郯太子親自為父母去采集鹿乳,但他生性善良,不忍心獵殺小鹿(或者根本是四體不勤獵不到);於是想了個辦法——打入鹿群中做無間道。他披著鹿皮先慢慢和鹿混熟,然後趁機擠奶。有一次還差點被獵人當鹿射死,嚇得趕緊變回了原形,從而留下了“鹿乳奉親”的美名。

郯子這次到魯國,魯昭公請他吃飯,魯臣叔孫昭子作陪。叔孫昭子問道:“您的祖先少昊為什麼要用鳥作為官名呢?”郯子說:“從前,黃帝用雲紀事,所以各部門都用雲作為官名;炎帝用火紀事,所以各部門都用火命名;共工用水紀事,所以各部門都用水命名。太昊用龍紀事,所以各部門都用龍命名;我的先祖摯即位的時候,鳳鳥正好來到,所以就用鳥紀事,各部門都用鳥命名啊!”東漢的應劭補充道:黃帝的春官叫青雲,夏官叫縉雲,秋官叫白雲,冬官叫黑雲,中官叫黃雲。所謂的“紀事”可能就是各族的族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