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路上,中央紅軍經曆著一次次戰火的洗禮,傷病員的數量在逐級遞增,但藥品卻極為短缺。從江西出發時,中央紅軍已經帶上了總衛生部發給各級衛生機關兩三個月的藥材,但在長征年幾個月後,攜帶的藥材就遠遠不夠用了。補充藥品的渠道不外乎三種:一是靠每打下一個城鎮後就地征購,二是沿途沒收土豪劣紳經營的醫藥器材,三是從敵人手中繳獲。除此之外,戰士們還會急中生智,自己找些替代品和炮製些容易采集到的草藥來治病。
在遵義期間,各級醫院都利用短期休息時間,全力突擊治療。將行軍途中來不及做手術的,都做了手術,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傷兵員治愈歸隊。第二次進入遵義後,為搶救婁山關和遵義戰鬥中的重傷員,總衛生部指示醫院抓緊戰鬥間隙,展開手術工作,挽救了很多指戰員的生命。如三軍團十二團政委鍾赤兵在婁山關戰鬥時右大腿負傷,傷情嚴重。為了挽救他的性命,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醫務人員克服種種困難,為他做了截肢手術,才轉危為安。渡過湘江後,衛生人員也大量減員,但為了收容大批傷病員,各級衛生部門都超額收容,醫護人員夜以繼日突擊治療,克服一切困難,盡可能做到妥善安置。
傷病員的數量遠遠超過了醫務人員,所以及時補充醫務人員是當務之急。紅軍所需的衛生幹部來源,除了吸收地方和留用俘獲的醫護人員外,主要靠自己培養。第一次進入遵義後,部隊有一段休整時間,總衛生部召回了分到部隊工作的學員,利用貴州省第二中學的校址組織學員學習。在遵義的休整為中央紅軍短期培訓、強化醫擴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時間,醫護人員醫療技術的提高,相應地減少了戰鬥犧牲的機率,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長征時期,紅軍的各方麵裝備確實令人心酸。可就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長征前夕,在江西根據地也為戰士們準備了新的被服:衣服都是新的,背包是一律的顏色。每個人都有兩個或四個手榴彈掛在胸前。草鞋每人有三雙,少的兩雙。十天的糧食。但是,在經過長途行軍作戰後大都磨損得破爛不堪。
中央紅軍進入遵義城後,在工商界上層人士的幫助下,新開辦了被服廠、糧秣廠、修械所。遵義縣的部分鄉土工匠,還主動把自己的工具和技藝獻出來幫助紅軍部隊修理槍支。有些在地方戰鬥的部隊就自己發動群眾,共同解決衣食問題:紅九軍團在瓢兒井休整三天,這是離開主力後的第一次休整。解除了三個月一直行軍的疲勞,擴充新戰士三百多人,籌集軍餉一萬多銀元,並在裁縫吳柄臣等的幫助下,製作軍服八百多套,子彈袋兩百多條。
遵義是紅軍長征占領的第一座城,也算是紅軍的一塊福地。在遵義休養的十多天裏,紅軍隊伍得到了一些在征途中難以得到的物資補給和人員的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