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年(景定五年),理宗死,宋度宗立。1267年(鹹淳三年),進似道為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在此期間,元軍軍力大增。1271年(鹹淳七年),圍攻襄陽。九年,守將呂文煥投降,元世祖忽必烈乃決策滅宋。十年,元軍自襄陽東下,鄂州、江州、安慶守將皆降。1275年(德祐元年)正月,似道親出督師。2月,至安慶魯港,與元兵相遇,大將夏貴先已決計降元,至是不戰而去,且揚言前鋒已敗,搖動軍心,致全軍潰散。事聞,似道罷官、貶逐,8月,為監送官鄭虎臣擅殺於漳州。未久,宋亦亡。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易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1256年(寶祐四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號文山。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南宋後期傑出愛國詩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1283年1月9日(農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義,年僅四十七歲。文天祥以忠烈氣節名傳後世。被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招降,他寧死不屈,為後世稱許。
陸秀夫(1236-1279年)南宋抗元名臣。漢族,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裏(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宋理宗寶佑進士。李庭芝任淮東製置使,任他作參議官。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往臨安。德祐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後率宋恭帝投降後,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等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1278年(景炎三年)初,趙昰死,廟號端宗。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再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遷居厓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1279年(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張弘範攻厓山,宋軍大敗。陸秀夫對趙昺說:“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趙昺跳海犧牲。有《陸忠烈集》傳世。
張世傑(?-1279年),宋朝大將。父親因犯金國法律而逃到宋地。1276年(德佑二年),臨安淪陷時,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與陸秀夫帶著宋朝二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出逃。後來剛滿7歲的趙昰即位為皇帝,是為宋端宗,定年號“景炎”。端宗即位後對張世傑甚是重用,張世傑並沒有辜負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揮宋軍抵禦元朝軍隊的猛攻。1278年(景炎三年)10歲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衛王趙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興”。趙昺下詔讓張世傑做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奉命死守厓山,另外還下令百姓大興土木,為太後、皇帝修建行宮,還利用打仗空餘的機會,教趙昺識字。趙昺也很聽話,張世傑說什麼他就做什麼。1279年(祥興二年),元軍大舉進攻趙昺小朝廷,張世傑率軍抵抗,大敗。眼看國家就要滅亡,他準備接回趙昺組織突圍。不想丞相陸秀夫早已背負8歲的幼帝昺跳海而死。張世傑知道後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複立一君,此君亦亡,這可如何是好!”不久,他就蹈海殉國了。他與陸秀夫、文天祥並稱“宋亡三傑”。
趙昺(1272-1279年),趙昺一般被稱為宋帝昺,亦稱宋衛王、幼主、幼帝、末帝等。是南宋最後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兩年,享年8歲。趙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軍攻占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獲5歲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後(恭帝祖母謝太皇太後因身體不適,暫居臨安)。他與其兄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及其母楊太妃等南宋遺臣的擁護下南逃,蒙古軍隊統帥伯顏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斬草除根,便遣張弘範、李恒等人追擊。當時他被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官職,判泉州。1276年夏,趙昰即位稱帝,是為宋端宗,繼續和趙昺南逃。在元軍的不斷追擊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趙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興。他在位時,以厓山(今廣東新會崖門)為據點,拜張世傑、陸秀夫為左右宰相,並起用張世傑抗元,陸秀夫整頓內政。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南宋最終還是於1279年3月,在厓山海戰中被元軍大敗,全軍覆滅,陸秀夫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人也相繼投水殉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