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軍的一連串勝利,激怒了窩闊台。窩闊台確定了滅金戰略:由其本人率中路軍過黃河,攻打金國的河中府,直下洛陽;蒙將斡陳那顏率左路軍直下濟南;由拖雷率右路軍由寶雞南下,三路大軍齊發。1231年,窩闊台軍占領鄭州,其前鋒部隊已抵達汴京,金哀宗連忙讓正在與拖雷軍作戰的完顏合達部回師救援。此時,拖雷軍已進抵鄧州境內的禹山,遭到了金將完顏合達和移剌蒲阿等的殊死抵抗。拖雷留一部分蒙軍加以牽製,親率主力直奔汴京。完顏合達和移剌蒲阿奉命率軍十五萬馳援汴京,在鈞州以南的三峰山遭到拖雷大軍的追擊,前麵又遇到窩闊台部的阻截,頓時陷入蒙古軍的前後夾擊之中。當時正值大雪天氣,金軍糧草殆盡,人困馬乏,刀槍上又蒙雪結冰,戰鬥力大減。蒙軍圍而不戰,輪番休整,煮酒烤肉,弄得香飄百裏,以此動搖金兵的軍心。而後又故意讓開了一條通往鈞州的道路,等金軍從這條道北上突圍時,突然發起致命一擊。蒙軍輕騎轉眼間便衝到了金軍百步開外,隨著一陣弓弦聲響,漫天的羽箭帶著刺耳的尖嘯聲,向金軍撲來。在一聲聲慘叫聲中,金軍士兵中便有不少人中箭倒地。金軍中也有不少反應快的軍士引弓還擊,但蒙軍士兵憑著他們高超的馬術,在馬上翻滾躲閃,有的則幹脆藏在馬側,所以蒙軍中箭受傷者寥寥無幾,有些雖然中箭,卻還能穩穩地趴在馬背上繼續向金軍陣營衝來。
兩次箭雨過後,隨著一陣鏗鏘之聲,蒙軍已收起短弓,抽出了他們的隨身彎刀。鐵蹄滾滾,殺聲震天。伴著雪花,彎刀反射出了恐怖的森森寒光。他們如凶神惡煞般地衝入敵陣,逢人便砍,見人就殺,鮮血很快染紅了他們的彎刀。金軍頓時全線崩潰,十五萬人馬幾乎全部被蒙古軍殲滅,戰場上留下了無數具血肉模糊的金軍士兵屍體。
完顏陳和尚遭蒙軍俘虜,被押解至拖雷麵前,他毫無懼色地對拖雷說:“我就是在大昌原、衛州、倒回穀這三個地方戰勝蒙古軍的忠孝軍總領完顏陳和尚。”拖雷叫他投降,完顏陳和尚誓死不從。蒙古人把陳和尚推倒在地,用棍子生生打折他的兩條腿,又用刀把這位金國英雄的嘴劃開,一直割到耳際。陳和尚“噀血而呼,至死不屈”。
完顏合達率殘部退入鈞州城內,蒙軍圍城,金軍寡不敵眾,鈞州城旋即被攻克,完顏合達力戰而死。
三峰山之戰是蒙金戰爭期間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在這次戰役中,金軍不僅精銳盡失,還損失了完顏合達、移剌蒲阿兩位主帥和完顏陳和尚等主要將領。至此,金國搖搖欲墜,離覆滅不遠了。1232年3月,蒙古大軍又攻克洛陽,進而直逼汴京,金國這個顯赫一時的超級大國,終於被蒙古消滅了。
鑒於中原不保,金哀宗拋棄汴京逃至歸德府(今河南商丘南),企圖遷都入蜀,修養人馬,重振其勢,卻被宋將孟珙率軍擊敗。見入川不能,金哀宗又逃至蔡州。
聖水之謎
成吉思汗曾經對蒙古人說過:“凡是想要征服土地的,去跟隨術赤;凡是想學得蒙古紮撒哈的,去跟隨察合台;凡是想取得榮譽地位的,去跟隨窩闊台;凡是想學習知識、提高軍事能力和錘煉高貴品格的,去跟隨拖雷。”可見成吉思汗對他的四個兒子的分封安排,是根據四個人的性格而不是他的個人好惡來決定的。或許他人對術赤是否親生確實存在疑問並偶爾表現出來,但終成吉思汗一生他都是把術赤當親子看待的。明顯可以看到,正是因為術赤與察合台的爭鬥,使得成吉思汗不可能以此二人中任何一人為繼承人,否則帝國四分五裂就是轉眼之間的事。
在成吉思汗的諸子中,長子術赤和四子拖雷關係較好,而二子察合台和三子窩闊台則結為一黨。蒙古宮廷的兩黨對立從此形成,成為以後宮廷鬥爭的主線。
在蒙古草原上,自古就流行著“幼子守灶”的習俗。一個家庭,隻有正妻所生的幼子可以和父母始終生活在一起,並且最終繼承父母的所有財產。拖雷作為孛兒帖皇後所生的幼子,自幼就隨成吉思汗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如果他做繼承人,是完全符合“幼子守灶”習俗的,而且也可以繼承和發展成吉思汗的事業。但成吉思汗認為這時的蒙古帝國更需要一個政治家,而不是一個軍事統帥,所以他破除了“幼子守灶”的習俗,選擇了三子窩闊台作為他的繼承人。為了補償拖雷,成吉思汗把一大塊土地和十二萬九千軍士中的十萬一千人交給了他,這為以後拖雷的兒子們爭奪汗位,埋下了伏筆。雖然破除了“幼子守灶”製,但成吉思汗在遺囑中明確提出,要保留由“忽裏勒台大會”來選舉大汗的傳統。“忽裏勒台大會”原來是部落或者部落聯盟的首領、貴族參加的一種議事會議,早期主要用來推舉首領、決定戰爭等重大問題,到成吉思汗時期則演化為蒙古諸王大會,重要的大臣也可以與會。“忽裏勒台大會”的保留,直接影響了蒙古帝國汗位的順利交接,給黃金家族的子孫們提供了一個爭奪汗位的合法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