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熱心的改革家和夢想家,張之洞缺乏天才和忍耐這兩種基本要素。靠著必勝信念,憑著超然的自信和幼稚的性格,以及不管對慈禧太後還是對外國特權所有者無上的信心,他可以容忍人們反對他的想法或拖延對他想法的回應。其結果必然是,在其狂妄的下屬包圍下,他領頭搞了很多建設項目,但他並未屈尊去了解一下費用,當玩具壞了,他便厭倦了,像所有性急的孩子一樣,立刻轉向另一個玩具。
對歐洲人來說,張之洞的名字通常與湖廣總督相聯係,他的任期從1889年8月到1907年6月。1900年時,他與其南京同事(譯者注:劉坤一)協作行事,共同保證了長江流域各省的和平。確切地說,他堅定地鎮壓下叛亂的苗頭,在其剛出現時將其撲滅,使義和團在北方幾省的無政府狀態不在南方出現,這一做法把中國從其統治者的愚蠢行為中解救出來。在這場危機中,是張之洞而不是劉坤一起了帶頭作用,他起草了所有的保護章程和電報稿,劉坤一隻是簽字蓋章。盡管他的許多同僚因狂熱而被朝廷新的交戰信條所感動,盡管義和團的信仰被他自己衙門裏的幕僚所傳講,義和團也取得了勝利,但他那與生俱來的精明本性,把他從所期望取得更大勝利的幻想中解脫出來。在這場危機中,張之洞從未動搖過,與此同時,山東巡撫袁世凱的遲疑表現增加了張之洞對袁的不信任感,播下了不和的種子,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去年秋天袁世凱被罷職。
極端的保守主義者
張之洞總是廉潔自守,但這並沒有對其國家有多大益處,部分原因在於他沒有管理能力,組織工作時缺乏耐心。另一部分原因是虛榮,這導致他很容易成為奉承者及不誠實的下屬欺瞞的對象。從他那活躍的頭腦中產生出的工商實業項目,以及他為經營這些實業而花錢如流水,沒有使任何項目經營得成功。然而,他那關於商業問題的犀利的文風,每次都贏得中央各部的響應,他們崇敬他的文風,但對他所述商業問題完全無知,兩者程度實在是完全一樣,張之洞實際上也同樣無知。
1898年,張之洞出版了一本小冊子(譯者注:指《勸學篇》),意在勸誡國人不要迷信神魔鬼怪,而要遵行智慧和品德。這本小冊子受到了文人廣泛的尊崇,在讀到它的歐洲人中間也產生了不小的轟動。看到這本書後,皇帝發了上諭,表明了其一貫的主張,“持論平正通達,於學術人心大有裨益”。但事實上,這本《勸學篇》清楚明白、極有說服力地揭示出無數文人無知的一麵,他們在中國行惡政,所有的陳詞濫調和偏見都建立在空泛的客套語這一空殼之上。例如,看了該總督寫的“不許行民權的五個理由”,就了解了中國政治、經濟混亂和改革受阻的部分原因。
反映張之洞氣質和他堅守天朝已有秩序的另一件事吸引了歐洲人的注意。那是1904年(參看3月7日的上諭),他以極其蔑視的口吻批評了赫德爵士整頓地丁錢糧的建議。下麵的話足以說明他如何批評赫德爵士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所重新進行的評估:
即使各級官員及其屬下是誠實的,他們仍有許多事情要做。即使在一個地區,細枝末節就沒完沒了;時日已過,但一二年裏不可能完全解決。土地所有者會氣憤。有時他們攻擊官員,毀壞稅收機關。如果在全國整頓地丁錢糧,所有涉及的人——官員、稅收官、警察和人民——都將蒙受巨大損失。其焦慮和傷心無法用言語述說。
他在結尾時,以非常迎合聽眾的內容說,赫德爵士的目的是要控製土地稅,使他獲得對這個國家更多的財政支配權。
如果以歐洲標準來衡量,無論作為有獨到見解的思想家、管理者還是政治家,張之洞都不夠資格。從人格品質而言,他之所以吸引歐洲人,在於他的正直、誠實,是把“儒家經典奉為宗教”的那個階層的代表人物。之所以吸引本國人,在於他生長於傳統的宗族社會,是他們古老文明所孕育的出類拔萃者和他們傳統信仰的護衛者。
1909年10月11日,星期一(9月24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