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命運坎坷的貝多芬(1 / 1)

貝多芬的音樂風格是鮮明獨特,他的作品中熱烈激昂、振奮人心的鬥爭音調十分突出,這與貝多芬堅強的個性及其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意識是緊密相連的。

貝多芬像

貝多芬是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與海頓、莫紮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在自己短短的57年生涯裏,為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音樂寶藏,因此,世人尊稱他為“樂聖”。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祖父和父親都是宮廷音樂家。貝多芬從小就具有十分敏銳的樂感,他的父親發現這一點後,決心把他培養成另一個莫紮特式的音樂神童,好以此作為他的搖錢樹。但貝多芬不具備莫紮特那樣的演奏天賦,他是在父親的棍棒下學會音樂的。當時年僅五歲的貝多芬經常被父親鎖在屋裏,從早到晚地彈奏鋼琴和拉小提琴。小貝多芬經常強忍著痛苦和委屈在鋼琴上一遍遍地練習,如果不是貝多芬具有非凡的音樂天才的話,他可能就會永遠地厭惡音樂了。

貝多芬的音樂成長道路異常艱苦,但他憑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5歲開始學習鋼琴,8歲就公開舉行演奏會,10歲開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師聶費對他的幫助極大,聶費拓展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並教會了他許多音樂技能,這為他後來的創作打下了深厚基礎。

1792年,貝多芬來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為了獲得更多的音樂知識與創作技能,他先後拜海頓、阿爾布雷希茨貝格、薩利埃裏等名師學習,他努力學習他們的音樂創作技藝與經驗,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與此同時,他還廣泛閱讀各種文學和哲學書籍,從中汲取豐富的知識營養,終於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高度修養的藝術家。

貝多芬的音樂風格是鮮明獨特,他的作品中熱烈激昂、振奮人心的鬥爭音調十分突出,這與貝多芬堅強的個性及其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意識是緊密相連的。貝多芬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革命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創作,他追求“自由、平等、博愛”,渴望全人類的解放。貝多芬把這些思想與觀點作為音樂創作的基本內容,在作品中體現出革命的鬥爭精神與人民的願望。如果說莫紮特的音樂是清澈的泉水,貝多芬的音樂就是熊熊烈火,迸發著熾熱的激情。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一生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作品受海頓和莫紮特的影響,風格輕快流暢;中期作品則體現了他自己的特有的音樂風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複雜,同時出現了浪漫主義的因素。

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九部交響曲、一部歌劇——《費德裏奧》、五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協曲、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十六首弦樂四重奏。管弦樂序曲:《埃格蒙特》《柯裏奧蘭》以及大量的聲樂器樂及戲劇音樂作品。這些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音樂作品對貝多芬以後的曆代作曲家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今這些偉大的作品已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一筆豐厚的寶藏。

1827年3月26日,這位偉大的、不屈不撓的音樂巨人終因貧病交加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