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8年的一天傍晚,一位匆匆忙忙從秦國商地(今陝西商縣)逃往魏國的人,想在邊關的客店裏住上一夜,第二天再繼續向東行進。但是,客店的主人告訴他:商君立法,沒有證件的人住店,店主人若留宿,也要連帶判罪。你沒有證件,我不能留你。這個人長歎一聲說:商君變法怎麼弄到這種程度!這位客人萬般無奈隻好離開了這個客店。
其實,這位要住店的客人就是立法的商鞅。他在秦國成、功地實施了變法,使秦國走向了富國強兵的道路,為秦國最終吞並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是,這位對秦國作出如此巨大責獻的變法者,現在卻如喪家之犬,惶惶逃命,最終他也未能逃脫五馬分屍的悲慘結局。那麼,商鞅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為什麼要逃離秦國呢?為什麼他製定並實施的能使秦國富強的變法給他帶來的是慘死的結局?
公叔痤舉薦衛鞅 魏惠王佯應實違
商鞅原本是衛國國君的妾所生的兒子(庶孽公子),原名公孫鞅,因為生在衛國,也叫衛鞅。
商鞅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他初入政壇是在魏相公叔座(cuó,搓,陽平)手下做官。公叔座深知商鞅的才能,他想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但是,這個機會還沒到來,公叔痤自己就病危了。魏惠王聽說公叔痤病危,便馬不停蹄地趕到公叔痤家中探視,並向他詢問:萬一您有什麼不測,有誰能像你一樣輔佐我治理國家?公叔座回答:我手下有一個叫公孫鞅的人,很年輕,但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家交給他治理(願王舉國而聽之)。魏惠王聽了之後,默然無語。魏惠王臨走的時候,公叔座斥退左右之人,悄悄對魏惠王說:如果大王不用公孫鞅,一定要殺了他,千萬不要讓他到其他國家去(王即不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魏惠王表麵上答應了奄奄一息的公叔痤的請求。
公叔痤請求魏惠王若不用商鞅必殺之,本意是想說服他起用商鞅,公叔痤看出魏惠王不想重用商鞅,所以魏惠王一走,他馬上把公孫鞅叫來說:剛才魏惠王問我誰可以代我為相,我推薦了你,但我看他沒有重用你的意思。因為我做事一直本著先國家後個人的原則,所以,剛才告訴魏惠王,如果不能用你,一定要殺了你,千萬不能讓你到其他國家去。你趕緊逃命去吧,晚了就來不及了。
公孫鞅聽後,很平靜地對公叔痤說:大王既然不能聽你的話重用我,又怎麼會聽你的話殺我呢(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事實也的確如此,魏惠王從公叔座家裏出來,就對身邊的人說:公叔座這個老頭真是病昏了頭,竟然想讓我把國家交給毛頭小子公孫鞅去治理,簡直荒唐之極!因此,公孫鞅並沒有離開魏國,魏惠王也沒有殺害他。
公叔痤貴為魏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對商鞅推崇備至,極力推舉,首先是因為商鞅確實有經天緯地之才,同時更顯示出公叔座不一般的胸懷和勇敢。
古今中外,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如公叔痤)讚揚一個比他更有能力的人(如商鞅),不僅僅需要慧眼識才,更需要勇敢無畏。可惜的是,公叔痤對商鞅的讚揚為時已晚。
讚揚本身是一門大學問:讚揚與自己實力相當的人,是胸懷寬廣;讚揚不值得讚揚的人,是借力打力;讚揚比自己更強大的人,是勇敢無畏。
公叔座了解商鞅,卻不了解魏惠王。商鞅斷定魏惠王不會殺害自己,證明了商鞅的聰慧。
商鞅一再有才,到此為止也隻不過是已故魏國國相手下的一位小官(中庶子),他又怎麼會跑到秦國施行變法呢?
秦孝公廣招賢才 公孫鞅火速人秦
商鞅人生的改變都是秦孝公惹的禍。
公元前361年,秦獻公去世,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繼位。
秦孝公繼位之時,當時秦國東邊的六個強國韓、趙、魏、齊、楚、燕都已經成了氣候。周天子的力量更加衰落,諸侯之間不斷廝殺,互相吞並。秦國遠處雍州(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並,秦僻在雍州),不能參加中原諸侯的會盟,被山東六國當作夷翟(dí,敵)看待,並且時刻有被他國侵吞的可能。
這種政治局麵使頗有雄心壯誌的秦孝公憂心忡忡,他迫切希望能夠恢複秦穆公時代那種“東平晉亂”、“西霸戎翟”的繁榮昌盛的局麵。所以,秦孝公痛下決心,公開提出:誰能夠出謀劃策讓秦國強大起來,我願意給他高官厚祿,而且將土地分給他(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與之分土”這句話出自一位國君之口極其不易,分量極重。說它不易,因為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許下分地與人的國君;說它分量極重,因為這句話對天下賢才的殺傷力極強!誰不願意在有生之年能夠分到賞地?除非他一無所求!
秦孝公之所以要變法圖強,主要出於兩大原因:
一是對秦穆公業績的仰慕,秦穆公當年“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裏;天子致伯,諸侯畢賀”,孝公對穆公取得的豐功偉業與榮耀欽羨不已。二是對當時秦國地位低下的痛心,穆公時奪來的河西之地,又被奪走,東方諸侯看不起秦國,鄙視其為戎翟,不把秦國當成正式成員看待,這使秦孝公感到了強烈的恥辱(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知恥而後勇,秦孝公痛感秦國必須變法圖強,奮起直追。而要強大富強,超越六國,最需要的是什麼?是人才。
所以,秦孝公決心求賢。秦孝公求賢不僅決心極大,而且撒開大網,範圍極廣。以他自己的話來說,選拔人才的範圍是“賓客”和“群臣”。不僅限於秦國的“群臣”,六國來的“賓客”也不拒絕。這是麵向全社會、麵向全世界招募人才。
秦孝公大張旗鼓地以土地與官爵為餌、網羅天卞人才的政令,就像電波一樣,越過邊界。有一個人匆匆忙忙從魏國趕來,參加秦國的人才招聘大會,他就是在魏國一直鬱鬱不得誌的商鞅。
滿懷著求取富貴的目的,商鞅來到秦國,找到秦孝公最寵幸的景太監、(景監),請他安排自已和秦孝公見麵。太監在當時是被人看不起的,後世不少人也曾經因為商鞅最初通過景監求見秦孝公一事批評商鞅,但是,商鞅當時急於見到秦孝公,推行自己的一套富國強兵之術,而他在秦國又一無親朋,二無好友,不找秦孝公寵幸的景監能找誰?商鞅見到秦孝公後,秦孝公對商鞅先後進行了四場麵試。
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大講“帝道”(五帝之道——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事後大罵景監:你那位客人是個隻會說大話的人(妄人)。第二次見秦孝公,商鞅大講“王道”(三王之道——夏禹、商湯、周文王),秦孝公還是聽不進去。第三次見秦孝公,大講“霸道”(春秋五霸),秦孝公聽得有點興奮了,但還是沒有特別感興趣。第四次見秦孝公,商鞅大講“強國之術。”,秦孝公聽傻了,一個勁兒往商鞅跟前湊,這才是他夢寐以求的富國強兵的人才。
從此,商鞅大得秦孝公的賞識,開始在秦國實施變法。商欺沒有辜負秦孝公的賞識與信任,他的變法政策使秦國從此走上了國富兵強的道路;秦孝公也兌現了當初尋覓人才時的承諾,給商鞅加官晉爵、賜予封地。那麼,求富得富、求貴得貴、要官有官、要地有地的商鞅怎麼會在秦國待不下去了呢?怎麼會可能發生本篇開頭敘述的像喪家之犬匆匆逃離秦國的事呢?富貴,緣於變法;逃奔,亦緣於變法。
廢井田開阡陌 獎軍功建縣製
要了解商鞅為何匆忙逃命,必須從他變法的具體內容談起。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對秦國的政治製度與經濟製度進行了全麵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