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雄》中,張藝謀借殘劍之口說,我們不能再刺秦王了,因為刺了秦王,天下會更亂,受苦的還是百姓。不如讓秦王順利地滅了六國,天下從此就太平了,人民也就安居樂業了。
所以,在《英雄》這部電影中,英雄必須是和平的代言人。隻有追求和平的人,隻有為和平而戰而死的人,才能算得上英雄。無名為趙人安寧想刺殺秦王,是英雄;殘劍為“天下”太平不殺秦王,也是英雄。他們的行為取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和平。長空舍身保無名,是英雄,殘劍不殺秦王,使其取“天下”之大義,是英雄;秦王臨危不懼、“刺客”當前識英雄,是英雄;無名不計個人恩怨、不計趙國一國的得失,著眼整個天下的太平,留得英雄秦王,性命,成就天下大同偉業,自己卻背負“刺客”罵名,走完萬箭穿心的生命旅途,是天大的無名英雄。
這種解讀是當代藝術家對“英雄”的一種詮釋。
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較之張藝謀的《英雄》更貼近《史記》中的荊軻。陳凱歌認為,荊軻在那樣一個曆史潮流中去刺秦王,不是出於一個概念、一種簡單的民族大義,或者隻是為燕國、隻為太子丹本人,他是自發、自覺地去刺秦王的民族英雄。
陳凱歌給荊軻的定位是:他是一個普通的平民。荊軻以殺人為職業,他經曆了職業殺人者良知覺醒的過程。荊軻用自己的死證明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是用尋求生路的方式去證明。
那麼,我們今天究竟應該怎樣看待荊軻與秦王嬴政呢?
首先,我們應當承認,中國曆史上對荊軻的讚揚是出於對一種對抗暴力的俠義精神的讚揚。俠為名節,為尊嚴,為知己者死。“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俠客一諾千金,不負知己。自古艱難唯一死,而荊軻卻從容赴死,悲壯蒼涼,感動千載。在傳統中國人的道德觀中,荊軻是一位俠義英雄。
其次,我們不能因為承認秦王統一中國順應了曆史潮流就簡單地否定荊軻的行為。如果這樣簡單化地看問題,屈原為了楚國不被秦國吞並,多次抗爭,直至沉江殉國,不也是逆曆史潮流而動嗎?如果這樣看,屈原豈不也成了反動派?秦國要統一天下,楚國也要統一天下,齊國也可以統一天下,主觀上要統一天下的並非隻有一個秦國,我們不能因為最終是秦國統一了天下,就把所有曾經想統一天下的各國反秦誌士都說成是反動派。所以,我們應當有一個“大英雄”的觀念:秦王嬴政統一天下,是時勢英雄;荊軻刺秦王,是俠義英雄;屈原為自己的國家奮鬥終生,自沉淚羅,是悲情英雄;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荊軻因刺秦王而死,是俠義英雄,被荊軻在大殿上追殺得繞柱而逃的嬴政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是中國曆史上開創統一帝國的鼎鼎大名的秦始皇。秦始皇在中國曆代皇帝中留下的謎團最多:
第一,秦始皇的生父是呂不韋還是子楚?
第二,秦始皇到底長得什麼樣?
第三,秦始皇為什麼不立皇後?
第四,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
第五,秦始皇陵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真如司馬遷《史記》所寫的那樣嗎?
所以,這位千古一帝是一位讓人說不盡的皇帝,他既是西周王製的終結者,又是皇帝製度的開創者。因此,要說清楚這位皇帝,必須先說清楚這個時代,說清楚秦國的崛起之路。因為,秦王嬴政畢竟是站在秦國先君的肩膀上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的。那麼,秦國究竟是怎樣一步步崛起的呢?